我爱这土地
陆在易的成名作《祖国,慈祥的母亲》,代表作《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我爱这土地》,无论是抒情性的还是歌唱性的,都是“文学与音乐、才气与灵感、作品与时代”的三结合,遂有爱国主义三部曲之谓。可贵的是,它们没有一部是委约之作,都是作曲家真情的自然流淌。陆在易用最真挚、清新的音乐语言,将“士大夫”“孤鸿海上来”的民族气节和情怀予以诗化表达。“我从不写应景作品,绝不想急功近利,绝不搞投机取巧,也绝不随波逐流。在当今社会,绝对是吃亏的,但我不想改变……我想说明的是,我反对以政治说教代替艺术创作,但十二分地崇敬《黄河大合唱》这类真正反映和体现民族精神的大作。身为21世纪作曲家,我为什么会选择艾青1938年的诗作作为歌词?因为那是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年月,我脑海中,这是爱国主义最浓郁、最赤忱的时候……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现代诗人所写的这类题材,不会再有这类赤诚了。”
某次创作会议上,有人提议,能否以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为蓝本,写一部大合唱?陆在易动了念头,因为这与他内心“真正反映和体现民族精神”的本性不谋而合。然而,五个乐章的大型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的创作,却令他经历了一次痛苦的“炼狱”。整整一年零八个月,他几乎痛不欲生,其中又有整整半个月,他的身心处于极度战栗的状态里。尼采称这种创作状态是“艺术病理学”——即痉挛的激情、亢奋的敏感,有时大声号啕,泪流满面,艺术家成了神经官能症患者。“作品上演后,我曾经与朱践耳探讨。我告诉他,这部作品最让我动心和号啕。说完,眼泪竟然止不住地流淌。朱践耳说他深有同感,写到最心动的音乐时,常常会热泪盈眶!这样的经历,只有这么一次,这样的作品,我再也写不出来了。”

《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
“一部好的作品,其实就是社会的真实反映。我绝大多数作品,都带有主人公的色彩。艺术歌曲《桥》就是,如果没有小时候在家乡抓鱼摸虾的经历,我是写不出这个精致小品的。”余姚,给了作曲家太多记忆。在家乡,两三块长条形石板,便成一座小桥,横亘在清澈小河或小溪上。石板旁,板缝里,长满了藤萝或野草。纵横交错的水道桨声灯影,或烟雨迷茫中,或空山新雨后,像一幅幅水墨画。而今,一切已不复存在。但隽永的水乡景致,被陆在易留在了《桥》《家》《盼》《望乡词》等艺术歌曲中。“我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有一次去云南采风,为看一棵古茶树,几乎走了一天。我特别喜欢西双版纳这样的地方,在热带雨林的奇异景观中,人和自然,似乎完全融为一体。有质量的音乐创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音乐家长时期对社会、对人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化为自己艺术语言的体现。我便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走过数十年的创作生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