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笛神
陆春龄,祖籍宁波。陆春龄是上海弄堂里走出的一代民乐宗师,也是甬籍音乐家里最显平民化的一位,他平生只以“吹笛人”自许。“我的知识也是来自人民,比如最好的笛膜是取自二十四节气中小满前10天的江南水乡的芦苇荡”“这笛子,不仅材料便宜、制作简单,而且携带方便,很适合穷苦百姓自娱自乐。小小一根竹笛,清脆嘹亮,喜怒哀乐都可以表达,所以我从小喜欢。”陆春龄出生在上海南昌路的一户贫苦之家,这条旧式里弄,却有一支“陋巷乐队”,弹琵琶的,吹笛子的,拉二胡的,江南丝竹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应有尽有。他自小耳濡目染,6岁那年拜师学艺,师父就是弄堂口摆摊修鞋的老皮匠孙根涛。从此,陆春龄一根笛子不离手,老阿奶时常叹道:“一天到夜,拿了根‘竹管筒’,能当饭吃?长大了哪能办噢?”1934年,13岁的陆春龄在电台演奏《虞舜熏风曲》,其吹笛人之名方始为世人瞩目。1937年他参加紫韵国乐社,1940年又发起参与了中国国乐社。在上海滩,陆春龄蹬过三轮车,做过江南造船厂的车工,祥生汽车出租公司的司机,但他的所爱一直是笛子。新中国成立,陆春龄迎来从艺之路的转折。
1952年,陆春龄参与筹建上海民族乐团。1954年起,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职。1976年,陆春龄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专业教授。他一边演出,一边教学,逐渐名满天下。他曾8次受毛泽东接见(含6次演出),凭一支竹笛,去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次去奥地利演出,因为莫扎特作有歌剧《魔笛》,故当地评论家称其为“中国魔笛”,“一支小小的竹笛,用乐队来伴奏,发出魔术般的声音,忽而优雅,忽而轻快,忽而庄严,忽而爆发,忽而流畅,有时它又构成声音的图画,宛如一阵诗意的风,吹进剧场大厅,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陆春龄(前排右一)和毛泽东合影
陆春龄无数次到工厂、农村、部队演出,矿场去得尤其多。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江西安源煤矿、海南石碌铁矿等,都曾有他的踪迹,他甚至深入井下为矿工演奏,还曾拿起沉重的风镐,和矿工们一起掘煤。1986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介绍陆春龄,陆春龄回忆:“为英国女王演奏前,我把笛子放在一个架子上,一根一根介绍给女王。当我介绍到英国笛子时,女王眼睛一亮。于是,我用英国笛子吹了一首英国民间小调《乡村花园》,然后还演奏了《喜报》。女王听了很高兴,戴着手套和我握了3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