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遍历欧美
初到比利时,赵梅伯全然不通法文。翌年,他即可用法文宣讲中国音乐史。1932年,他在欧洲试唱中国歌曲大受欢迎,同年获取学院公开考奖第一名。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院长约瑟夫及维南教授相继撰文盛赞赵梅伯的语言能力和音乐诠释能力,富有深奥的音乐感,健康而扎实的技术,高尚的风格,精准把握中国音乐之美,并以自己的方式介绍给西方人,更是难能可贵。不久,他被比利时全国无线电台广播音乐会聘为长期独唱演员,中国歌曲及中国人唱的欧洲艺术歌曲第一次从比利时的无线电台传出。这一年,他还将中国音乐史及乐器、乐曲汇编成一本法文版著作《黄钟史》在比利时出版。此书中,赵梅伯详细介绍中国古代乐律产生的传说、乐律的划分,并将之与世界其他地区乐律调式进行对比。书的结尾,他写道:“中国将产生新生一代的新音乐,中国学派将被世界所激赏。”他在多种场合宣讲中国音乐时,则请来中国作曲家萧淑娴女士作琵琶演奏示范。1933年,各国外交官齐聚日内瓦商讨中日关系问题,中国外交总长陆征祥出席期间邀请赵梅伯举办独唱会,维南教授甚至亲自前往伴奏,效果极佳。不久,《黄钟史》又在里昂大学重新出版发行。

赵梅伯留欧期间的签名
1933年,赵梅伯第三次参加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公开考奖,终于得到头奖(罗雷亚学位兼爱尔乾奖学金),成为在欧洲最高音乐学府中享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翌年2月,他应驻美大使施肇基之邀赴美,纽约的美国全国广播协会NBC专门为他举办广播音乐会。他以康奈尔大学为始点,沿密歇根、弗吉尼亚、伊利诺伊州一路造访并举办独唱音乐会,美国社会一度掀起赵梅伯热潮,“第一次听到如此知名的东方人的演唱,他有美丽的歌声,东方清幽的色彩,表情细致,是一位杰出的学人歌者”。1935年,《黄钟史》英文版在巴尔的摩出版。这次赴美,赵梅伯专注于考察美国各大学音乐教学尤其是声乐方面现状,历时三年。
1936年7月,回到祖国的赵梅伯被萧友梅聘为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教授及主任,他的首届学生包括郎毓秀、葛朝祉、魏秀娥、黄钟鸣等。1937年1月,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召开音乐研究会议,赵梅伯、萧友梅作为专门委员出席。4月,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主办国立音专音乐大会,上海国立音专教员及学生担任演出嘉宾,为彼时中国乐坛之最强阵容,宁波籍的斯义桂、应尚能、吴乐懿均在其列。5月,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意大利指挥梅百器邀请赵梅伯同台演出,这是华人第一次获邀与这支当时的亚洲第一乐团合作。同年夏天,全国中等学校及大学校长、教务长在庐山牯岭接受军训,赵梅伯应蒋介石之邀出任音乐总教官,每天指挥5000余人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