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社团的前世今生

二、中国大学社团的前世今生

从1902年南洋公学“爱国学社”和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成立至今,中国大学社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大学社团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历次学生爱国运动中,大学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我国大学社团的萌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大学社团的萌芽初创时期(1902—1918年)

中国大学社团的发源地是1896年建立的南洋公学。南洋公学后西迁为当今西安交通大学,原址后建今上海交通大学。1895年建立的北洋西学学堂和1896年建立的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大学。

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因抗议校方压制学生言论自由而退学,爆发了全国首次学生退学风潮,退学的学生在蔡元培及吴稚晖等人的帮助下,于1902年11月16日在南京成立了“爱国学社”,使得退学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学业。学社成员思想活跃,不仅编印了杂志,还以“国民公会”的名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参与学潮,倡导革命,在爱国运动中均有比较突出的表现。[4]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光绪三十年(1904年)初,日俄为争夺中国,在中国境内挑起日俄战争。京师大学堂学生丁开嶂,基于对列强侵略和清政府的愤慨,与同学张榕等人赴东北开展抗俄和反清活动。到东北后,丁开嶂在奉天组织“抗俄铁血会”,通过集会、发布檄文、演讲、办报、发传单等方式抗议和声讨日俄侵略中国的罪行,进行轰轰烈烈的反俄运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檄文宣称其宗旨在于“纠合海内外学生将弁及直、奉、吉、黑四省之绿林领袖”“大败俄罗斯于东清而后止”。入会者一半为学界志士一半为绿林会党。同年,丁开嶂在兴京一带组成义军,与俄军交战“二十余次”。日俄和约签订后,该会遂告解散。[5]

虽然“爱国学社”比“抗俄铁血会”成立较早一些,但其主要活动内容是学习,且是由退学在外的学生组成,不是严格意义上由在校学生自主建立的社团。因此,由丁开嶂发起组织的“抗俄铁血会”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由在校大学生发起组建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生社团。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社团的萌芽起始是基于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大学社团的主要功能是聚集学子进行一系列的爱国活动,社团的成立主要是为了革命救国,对于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无过多的显现。

2.大学社团的动荡发展时期(1919—1949年)

1919—1949年,中国大学社团进入了动荡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前两年,大学社团发展迅速,此后则发展平稳。

1919—1920年,中国经历内忧外患,各种思潮涌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宋教仁等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一时间建立了许多社团或政党,虽然目标并不一样,但综合来看,其建立的核心目标都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文化为目的。此外,这一时期大学社团得以繁荣发展,北大校长蔡元培功不可没。蔡元培先生对大学社团的扶植重视思想,是“五四运动”前后大学社团繁荣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至今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的数量及种类之多,社团活动内容之丰富,都是北京大学的一大特色。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后的人民解放战争。在此期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先后成立,各大学学生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也相继成立,大学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北大校园内出现了进德会、新闻研究会、新潮社、社会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雄辩会、画法研究会等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李大钊、陈独秀、高君宇等468名师生成为进德会的第一批会员。毛泽东1918年到北大后曾积极参加新闻研究会的活动,还获得了该会“半年研究期满证书”。社会主义研究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则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都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但除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五四文学社等极少数的社团能够延续至今外,绝大多数的社团在经历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后,又重新恢复到原先沉寂的状态。

“五四运动”后,北大等高校的社团活动处于平稳阶段,直到抗日救亡运动初期,才重新恢复五四时期那样热烈的场面。

但在随后的军阀混战时期,北洋军阀对学生运动进行了镇压,北方的学生团体受挫严重,仅仅以大学学生为主的社团活动难以继续进行。此后,国民党成为执政党,但依旧视学生社团为不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对中等以上规模的学校的学生团体进行了镇压,并且严令学生团体及个人不许与社会接触。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大学学生社团虽然处于一个动荡的状态,但总体来说还是有所发展的。

纵观这一时期大学社团的特点可以发现,社团的种类与功能逐渐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也成了社团成立的主要因素,大学社团不仅具有政治上的革命救国的作用,还具有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作用。

3.大学社团的停滞萎缩时期(1949—197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的矛盾。1949—1975年,中国民间的社团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和萎缩的状态,大学社团也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可以说大学学生社团政治斗争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各大学对学生社团进行了整顿和重组,大学社团总数减少许多。大学社团活动的内容则主要围绕恢复教育和生产、社会服务、学术研究、文化体育等方面来开展。

4.大学社团的恢复繁荣时期(1976年至今)

1976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学社团逐渐开始恢复活力,社团数量也逐步增加,大学社团再次兴起。尤其是1990年以后,由于国家和高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大学社团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地位越来越高,其获得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有了显著增强,因此大学社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团的类别、作用和活动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团活动的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学术水平、科技含量也有所提高,还拓展出服务社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