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类课程简析
通识课程(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
我国学者李曼丽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概念做了初步建构:从性质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内容看,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要实现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必然涉及高等教育的核心领域——课程。依据上述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我们界定通识教育课程遵循的三个标准:第一,其教育目的是非专业性质的;第二,开课通常面向全校学生;第三,在修读方式上实行必修和限制性的选修。第一条和第二条标准把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区分开来,第三条标准则把通识教育课程和纯粹满足学生兴趣的选修课程区分开。
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大学受到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1995年开始,部分高校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如北京大学“文理双学位制”;清华大学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南京大学成立了“人文艺术中心”;浙江大学文科专业坚持从理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部分学生,并且还鼓励理科的大学毕业生报考文科专业的研究生;华中理工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在1998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文化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
从课程目标看,不同高校有各自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海交通大学致力于培养“精英人才”,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水平、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造就一批未来的学术大师、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南京大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主要从事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人才的预备力量,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较宽厚的业务基础,有较强的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十六字本科人才培养方针。[1]虽然各高校类型不同,但仍具有许多共性:①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坚实的基础,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有志于成为国家高层次的建设人才;③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从课程学分体系看,中国各高校借鉴了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均衡,一般占课程总量的40%~50%,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为38%~49%,与20世纪90年代的通识教育比例25%~33%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北京大学2002—2003年开始将毕业总学分数由150学分压缩到140学分以内,将必修课学分数压缩到总学分的60%左右,取消限制性选修课,增加学生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的空间;增加16个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
在课程结构上,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必修课一般全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核,至多在文科和理科生之间有些许的差别。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一般面向全校学生,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一般公共必修课占总课程的70%左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占30%。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有的学校还有数学课和法律课,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覆盖面较广,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类等。其中还有跨学科课程。从修习制度看,必修为主,限选和任选为辅。
从课程教学形式看,有讲授课、专家报告、专题讲座、实验课几种,但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授课式教学,少数是以课堂讨论和讲座的形式出现。国内各个高校也正在积极改进教学形式,如济南大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课程选择,并在国内首创了短课时通选课。短课时通选课一般控制在16课时以内,最短的8课时,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练,可在一学期内多次开设。“济大音像学堂”是济南大学创立的一种全新的通识教育形式。2004年济南大学借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思想,启动了骨干通选课建设工作。
从课程评价看,必修课程采用全校统一考试,文化素质类任选课则较为灵活,整体说来要求较低。北京大学则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将平时参与、讨论、作业及最后考试或论文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由上可知,通识类课程是课程的一种,其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显然,这是构建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课程首先要迈过的一道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