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大众化
1.透析课程性质
只有将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课程目标界定清楚了,教学活动才更有针对性,保证课程教学不脱离美育和素质教育的范畴。要设定清楚有效的课程目标,首先要认清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舞蹈技能类课程的课程性质。
舞蹈技能类课程是目前我国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课程领导的最主要形式,其课程性质既不同于舞蹈专业课,也与舞蹈选修课有很大不同。首先,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教师或理论研究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舞蹈艺术对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塑造体形、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以满足学生对美和艺术的追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主要目的不是用人体创造和表现舞蹈的美,对教育对象的选择不应有过多的限制。只要喜欢舞蹈艺术、乐于学习肢体艺术的大学生都可以成为受教育对象,而不应该对人的身体条件有过多的限制。它不像专业课成为基础好、身材好、形象好的大学生的特权,也不像选修课那样有一定学习目标,而是要保证更多对舞蹈艺术有兴趣的大学生受到舞蹈教育,扩大课程的受益面,真正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教育对象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背景、专业特长等各不相同,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舞蹈学习和训练的经历和经验,而且由于大学生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身体骨骼都已发育完成,骨骼僵硬,身体柔韧性差,但他们也在接受高等教育,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决定了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性质有别于舞蹈专业课与选修课。
所以,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定位应是以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为主,主张舞蹈的普及教育,在舞蹈技能上完全有别于专业课,也大大有别于选修课,同时要高于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技能类课程。
2.制定课程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目标作了明确规定:通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让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和参加艺术活动等形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了解和吸纳多民族优秀艺术成果,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形态,发展自身的形象思维、创新和创造能力,学习感受美、表达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也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上述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去制订。
根据指导方案,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对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能的学习。通过舞蹈选修课的学习,对舞蹈知识、舞蹈文化、舞蹈风格类别等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对一般的舞蹈动作技能有所掌握,通过学习达到开阔视野、锻炼形体的目的。二是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舞蹈学习和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升其表现力和自信力,并通过舞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通过各民族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能力,并通过对本民族优秀舞蹈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集体舞蹈实践活动,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高校舞蹈选修课程目标的这三个层面逐步深入,紧密相连,是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设置和实施的主要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