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二、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正确的、科学的舞蹈理论反过来推动、促进舞蹈实践健康地发展。学习和研究舞蹈理论,是克服艺术实践中的盲目性,加强工作中的自觉性,提高舞蹈者本身的舞蹈文化素质,从而提高舞蹈创作思想艺术质量和舞蹈表演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舞蹈教师除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舞蹈技能外,还要对舞蹈的形式、种类、要领、风格和文化等相关理论做深入的研究。在传授舞蹈技能中要注意舞蹈技能知识与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贯穿和联系。

1.转化的启悟

舞蹈进入理论范畴,主要工具已是文字,没有文字的舞蹈理论是不存在的。

如果说舞蹈技能的载体是人体,那么舞蹈理论的载体则是文字或主要是文字。文字这种特有的形式能够记录下人们对舞蹈事物或深或浅的认识。常识告诉我们,舞蹈肯定是实践在先理论在后,理论源于实践,这样的流程使我们感悟到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之间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即从实践转化到理论,再从理论转化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揭示对大学舞蹈艺术社团理论类课程的深入肯定有很大的启悟。

2.理论的意义

舞蹈理论对舞蹈训练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舞蹈进行合理有效的训练和展演、比赛等活动,研究出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消耗最小的能力获取最大的舞蹈技能的积累。

舞蹈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逻辑过程为:舞蹈训练理论—关照舞蹈训练—舞蹈训练实践。作为独立的舞蹈种类的实践过程就是:认识和把握舞种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训练观念—进入舞种实践行为,取得训练成绩。

训练观念是舞蹈训练科学的中介,没有它,理论就与实践脱节,舞蹈训练理论只能在理论界绕圈子,发挥不了理论指导实践应有的作用和意义,舞蹈训练实践也得不到理论的指导。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理论类课程进行的实证研究必须和教师、编导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训练科学的形成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改造过程。训练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交由教师、编导在实践中检验;教师、编导的实践经验也需由理论工作者的总结或实践者的自身归纳,才具有普遍价值。

3.指导的作用

(1)舞蹈文化特征的佐证。

舞蹈的表现形式是通过肢体的“手舞”与“足蹈”构成的,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的最高境界是肉体与精神的完美合一。

肉体训练就是一个舞蹈基本功和技能的训练,舞蹈的技能训练是培养舞蹈人才艺术表现能力的开端,通过它可以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体,进而通过精湛的艺术形体的表演,展现某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

(2)舞蹈理论“教学”的指导。

舞蹈是来源于生活按一定规律创造美的艺术。它既可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现某一时期的文化现象。舞蹈理论对实践中的“教”与“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及指导作用。例如:舞蹈教师通过分析舞蹈音乐的旋律、节奏、性质、情绪、速度、力度以及动作风格,协调的重点、难点,以及反映舞蹈情绪的动作要点,研究教学的方法。

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更是舞蹈实践的总结和概括,理论应时刻触及实践的脉搏,实践也应当常常保持理论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3)舞蹈理论实践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经生活形态提炼、美化了的艺术形式,与生活本身不尽相同。它以一种远离生活形态的、经过夸张变形和虚拟美化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

舞蹈理论重要作用之一是指导舞蹈实践。现代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和舞蹈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舞蹈理论研究的层次和角度也随之深化和多样化。舞蹈实践就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运用到舞台表演上的一个过程,从而去展示人体动作的美。科学理论与感性经验的区别就在于,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手段,透过事物的表象寻找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现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对实践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舞蹈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舞蹈实践离不开舞蹈理论的指导。大学舞蹈艺术社团理论类课程只有提高自身修养、习得更好的理论知识、创造更优秀的舞蹈作品,才真正达到了“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