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育六法
1.三步级进法
级进法是音乐创作的术语,意为在自然音阶上一级一级推进。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培育创新能力可作借鉴,运用“仿—演—创”三步级进法。
经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思维、记忆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因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才会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否则只是按教师的指令机械被动地参与教学或对教学采取一种观望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虽对舞蹈很有好奇心,也有热情,但往往不能持久。学习舞蹈过程中的艰辛让许多学生中途丧失信心,常常是徘徊不前,甚至半途而废。而且从年龄特征而论,大学生学习舞蹈在生理上已错过了最佳时机,为舞蹈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蹈教学中尤其重要。“实践证明,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充分运用在舞蹈活动中形成的“仿—演—创”三步级进法,并注重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激发学生对舞蹈课的持久兴趣,对于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6]
“仿”即模仿,模仿是基础。学生在舞蹈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舞蹈基本功,进行开度、软度、力度的训练;掌握民间舞的基本动律,进行体态、组合的训练;掌握基本舞步,进行成品舞的学习。在这些练习中都配以优美轻快的音乐,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同时让学生欣赏一些精品舞蹈,如《踏歌》《凄凄长亭》《天鹅湖》等,让学生开阔眼界,领略舞蹈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演”即表演,表演是关键。学生要能运用自己的肢体和意识去表现大大小小的舞蹈作品或组合。如学生在学习舞蹈《珠穆朗玛》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西藏服饰、西藏风光、珠穆朗玛峰以及藏族发展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表演,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学习舞蹈《蒙古人》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讲解自己心目中的内蒙古,这样学生们在充分领略作品内涵之后表演起来就会充满激情。
“创”即创新,创新是目的。学生“仿”“演”的高层次目标是“创”,能够创新,实现由学向创的转化。在实际教学中这三步可以同时进行。如在舞蹈第一节课教“绷脚”这个动作时,先教学生进行脚背的素质练习:压脚背、踩脚背、掰脚背,然后教师示范讲解坐地绷脚单一动作,学生模仿练习,随即师生都把这个动作进行发展变化,有的学生双手似鸟飞绷脚轻轻地跳,有的躺地双脚朝上交替曲伸忽快忽慢,有的双手扶把单吸腿并弹腿像一只可爱的小鹿等。虽然这些动作不完美,但毕竟迈开了一大步,学生会非常有成就感。在舞蹈教学一开始就尽量让学生自己编导,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活跃他们的思维。
2.异同互求法
通过“异舞求同,同舞求异”,培养学生的集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集合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去获得正确答案的思维,它具有集中、求同、相对独立等特征。舞蹈尽管形式多样、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提炼、组织和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这就是集合思维在发挥作用。发散思维是不按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找答案的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有效等特征。学生在表演每个舞种、每个作品时都要求是丰富多彩、各具风格的,这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它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尤其重要。[7]
集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舞蹈,通俗地说,就是学习舞蹈从最初单一的基本动作、动律到复杂的组合或作品然后又回到提炼动律进行创编。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异舞求同,同舞求异”的方法来进行相应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民间舞过程中,所谓的“异舞求同”就是可以围绕各民族独有的动律、体态这个中心。“同舞求异”就是调动思维,让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去拓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具体可通过“一舞多解”“一舞多变”“一舞多用”等形式:如4个8拍的基训组合“走步”在芭蕾舞中双手提裙左脚起绷脚迈步自5点向1点走,强调脚背脚尖的感觉;在古典舞中可变化为圆场步,强调自脚后跟到前脚掌勾脚的过程;在藏族舞中强调膝盖的屈伸重拍向上,变化为平步走;在傣族舞中同样为平步走,强调膝盖屈曲伸,但重拍向下;同样根据不同的要求还可变化为蒙古族的平步走、云南花灯的崴步、东北秧歌的踢步等。同一个舞蹈根据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千变万化,同一个动作加上不同情绪又可以得到不同解释让观众产生多种联想。反过来,不同类型舞蹈、不同民族舞蹈看似不同,但学习方法都是类似的。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归类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成为学习舞蹈的自觉意识,实现思维由发散到集合又到发散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发展。
3.逻辑赏析法
凭借舞蹈欣赏和舞蹈分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的:由已有的知识信息出发,通过一定的思维媒介,推导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信息。如果通过的思维媒介是具体表象形式的知识,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形象思维;如果通过的思维媒介是抽象概念形式的知识,这种思维活动就是逻辑思维。
舞蹈教学中的形象思维方法主要是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不可能有形象思维活动,因为记忆为形象思维提供背景材料,而材料的提取往往需要联想这个环节。想象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法。新颖性和创造性是想象方法的根本特征。在舞蹈教学中可通过舞蹈欣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舞蹈欣赏从视觉出发,通过灯光、音响、舞美、动作、构图等激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形象思维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文化修养不同,因此对舞蹈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也各异。比如欣赏由民乐《二泉映月》创作的双人舞《凄凄长亭》时,有的学生感到深深的忧郁,有的感到凄凉婉转等。在欣赏器乐作品《大海啊,故乡》中,学生就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有: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妈妈在海边讲故事;我们毕业二十年后又相逢;海峡两岸的故事;白发苍苍老人的回忆;海鸥展翅;月儿圆,灯儿明等形象。这些形象虽然各不相同却有着相同的意义:淡淡的思绪,积极的进取。这就是音乐的写意不写形,从而给我们的编舞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舞蹈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方面,不仅包括舞蹈形象的理性定位,而且还要从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如音乐、道具、舞种、风格、动作和舞美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逻辑思维方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已经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诸如分析与综合法、比较与划分法、归纳与演绎法、抽象与具体法等。通过这些分析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明白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利用各种已知的与间接的因素进行逻辑的分析。比如,在舞蹈创编选择道具时虽强调要别出心裁,但运用别人常用的未必就不能获得成功。2000年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北京二中的《红扇》就是用一把把最普通的红扇子征服了全国观众。姑娘们激情飞扬的动作和红扇最单纯的开合发出的噼啪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青春的美好。再如一些大型的舞蹈史诗《东方红》,舞剧中还包括哲理性的领悟和思考。当然这需要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情感阅历的丰富、对舞蹈理智性的欣赏思考逐渐加深,才能达到审美心理的完善与成熟。
4.灵感积累法
坚持观察和积累,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在思维活动中,有一种思维的媒介既不是单纯的具体表象的形式,也不是单纯的抽象概念的形式,而是一种直觉、一种联想,甚至是一种捕捉到的瞬间即逝的感觉,这就是灵感思维。灵感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具有突发、偶然、独创和模糊等特征。在创新实践的全过程中,灵感思维起着突变和飞跃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创新因素。
在舞蹈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灵感思维的训练,使其产生飞跃性进步。当然,实现学生灵感思维能力由渐变到突变,需要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平时长期的观察和积累。著名舞蹈编导家张继刚在创作舞剧《野斑马》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上海野生动物园游玩,看到一群母狮和一只雄狮懒散地在太阳下,你靠着我、我依着你时,一下子激动起来,忽然间意识到自己舞剧的反映应该是这样一种悠闲状态。一个偶然的灵感就这样促成了一部优秀的舞剧。有一次学生创作一段狐狸的舞蹈,但由于缺乏对创作素材的了解,她们怎么编怎么跳都不像,为此教师找来很多关于狐狸的图片和文章,让她们欣赏和揣摩。她们在一个动画片中发现了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狐狸,一手叉着腰,一手托着脸,还歪着头眯缝着眼睛,很是聪明伶俐,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跳了起来。一只只鲜活的狐狸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此学生明白创作绝不是空想,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做基础,有了这些积累,灵感常常会在突然之间产生。[8]
5.情感整合法
整合舞蹈教学和其他学科进行创新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因此舞蹈教学应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比如,在现代舞课程中进行力量练习时,可让学生从物理力学、心理学和生活实践中去寻找各种力,用动作来表现,我们一共找了40多种,如重力、排斥力、拉力、压力、弹力、浮力、扯力、倒力、甩力、推力、阻力、冲力、撞力、拍力、顶力、扫力、划力、背力、扭力、挽力、点力、发射力、踢力、蹬力、踩力、托举力、接力、翻力、缩力、伸力、张力、顺力、吹力、动力、无力、眼力、拨力、乏力等。让学生用舞蹈来充分表现这些力,一部分学生做生活中的原型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把它们改编成舞蹈动作,再编成舞剧、小舞段,效果非常好。在编舞的第一阶段,笔者强调“从一个力量出发(即找到一个动机),力量到哪儿去,怎么去(即顺着运动规律去变化),又变成什么力量。第二阶段主要强调动作的舞姿、节奏,将注意力放在力的联想而不是力的本身上。第三阶段强调动作的连接、变化,反复提炼修改主题动作。第四阶段是寻找一些音乐,根据不同音乐又对动作的力度、速度、表情做一些变化。这样从原来的一段“力量”得到现在的多个舞蹈,学生不再为编动作而发愁,也很喜欢用舞蹈这种形式来表现一些人、物和事。
6.经验借鉴法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舞蹈活动还可借鉴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可把舞蹈构图与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几何图形、黄金分割、数的排列等相联系;也可把这个过程与学语文、学书法等进行比较。学语文从一字一句开始,学书法从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开始,循序渐进。同样,舞蹈也是从“举手—投足—呼吸”开始,使学生认识到基本功并不是枯燥无用的,而是一项扎实的基础,非练好不可,非夯实不可。
【注释】
[1]徐红,唐锐.大学社团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2010(04):50-54.
[2]约翰•马丁著,欧建平译.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3]舞蹈与养生.平原晚报,2009-02-24.
[4]汪亚明,王其全.大学应用文写作教程(高职高专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林芙蓉.遂宁高校大学生课外舞蹈活动现状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徐爱华.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1):106-110.
[7]徐爱华.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1):106-110.
[8]徐爱华.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