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拓展课程功能
1.以舞蹈课程助力学生认识美
对“美”的含义的追寻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对美的认识不仅是审美实践的基本活动,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诉求。但是对于“什么是美”的问题,大多数人都只是有一个感性的概念,比如捕捉到一处美景、聆听一曲唯美的音乐、欣赏一段优美的舞蹈等,都会让人体会到美的韵味。但是对于美的抽象定义却又含混不清。因此,在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中,可以利用具体的舞蹈培训课程,为学生讲述美学价值,让学生逐渐理解“什么是美”“为什么会美”等问题,从而深化对美的认识能力。
2.以舞蹈课程助力学生体验美
体验美不只是在感官上获得愉悦的体验,更是通过与美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对精神层面的启发。从心理学上讲,人们能够通过主观意识获得感性审美与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将“美”的元素输入到头脑之中,又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人们的审美潜力得到唤醒。而这就是为什么审美的过程能够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并达到陶冶情操、升华思想目的的根本原因。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通过舞蹈课程,使大学生能够在欣赏中体会形体美,并在表演中利用这种美学感悟与启发实现自我提升,进而利用舞蹈激发学生体验美、表达美的潜力。
3.以舞蹈课程助力学生欣赏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提到美学,人们总是将其理解为“高大上”的经典艺术作品。其实不然,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并不局限在艺术创作中,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是欣赏美的重要步骤,善于用美学眼光捕捉生活中的美是一个人欣赏能力的体现。艺术的形象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脱离了生活的依托,任何艺术作品都会失去美的内核。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也是如此。学校与教师只有从发现美、欣赏美的角度定义课程的美学功能,才能够为学生的舞蹈学习提供更加“接地气”的审美经验,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4.以舞蹈课程助力学生实践美
舞蹈教育是美育中重要的学科,因此,也应该成为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的核心内容。舞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门类,它体现了人类对美的不懈探索。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在大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在素质教育中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从身体发育来看,能够让学生直观体验到形体美,同时在对美的追求中,增加舞蹈学习的兴趣,并提高身体素质;从情感发展来看,舞蹈、音乐作为艺术表达的方式,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美的意境与氛围,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丰富情感、提升品质;从心理发展来看,学生在舞蹈训练中能够逐渐克服惰性,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舞蹈课程的美学价值出发,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应注意以下实践内容:一是注重舞蹈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美学知识不是泛泛而及的谈料,而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方面知识的学问。因此,在舞蹈培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理论引导,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了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舞蹈教学。二是打好基础,注重舞蹈组合的训练与编排,从审美的角度提高学生对基础舞蹈的理解与认可,通过简单的律动组合,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从而为更高层次的舞蹈实践做好准备。
5.以舞蹈课程助力学生创造美
美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创造的基础上的,对于美的探索是人的心理诉求,而一些人不满足于被既定的美学框架约束,在表达美的范畴内加入自己的思考,则形成了新的美学观点或艺术作品。在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中,美育的功能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更在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舞蹈思维培养,尤其是舞蹈编创思维,让学生能够从舞蹈专业编排的角度,对舞蹈动作进行设计,并利用基训、民族民间组合或已经成型的舞蹈作品激发学生的编排灵感。将舞蹈创编练习融入日常教学中,从简单的舞蹈动作组合开始,利用示范指导,为学生提供独立表达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将舞蹈创编技法简化,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在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舞蹈水平的同时,实现其审美能力的提升。把舞蹈创编融入教学情境中来,利用音乐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创作与表达能力。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艺术,其在情感表达中如何能够运用更加灵动、多变的方式展现形体之美,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这是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需要特别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