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舞蹈艺术社团通识类课程的构建方略

三、大学舞蹈艺术社团通识类课程的构建方略

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我国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课程构建可以从以下“五化”入手。

1.课程目标具体化

通识课程所反映的基本目标是“人”的培养,其次才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需处理好如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公民素质。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性。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等。

在这方面,香港岭南学院黄慧英和卢杰雄教授提出的通识教育目标分解理论值得借鉴,他们将通识教育目标分解为认识性目标、价值性目标、文化性目标。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将通识教育课程及其目标进一步分解,每一课程模块都有相对应的课程目标,以便操作。

2.课程结构合理化

在课程所涉及领域上,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应涵盖主要的学科领域,同时照顾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我国学者甘阳对此提出建立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以及建立“助教制度”这两个措施,同时提出调整基础理论课程和技术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平衡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分配。

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让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加强文科课程的学习,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加强理工科课程的学习,如美国哈佛大学学生要学习科学、数理统计等领域的课程。当然,在这里要注意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经验,做到“中西合璧”。

3.课程内容精准化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通识课程要做到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通选课”来着重建设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做到“少而精”。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反映思想大师灵魂的著作,引导学生“质疑”传统、“挑战”权威,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

通识教育的作用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堂外,也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涉及面广的通识教育活动,如讲座、周会、年会、读书会、研讨会、访问、沙龙、舍间教育、野外探险、海外实习等。

4.教学方式多样化

上好通识类课程的关键是教师。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教师除有坚实的舞蹈专业基础和精确的通识类课程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主题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不同的课程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借鉴哈佛经验将课程编为低级组、中级组、高级组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教学相长。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开放、民主、自由的教育情境,师生合作完成教学。

5.课程管理科学化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需要考虑结合学校意见,成立如“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从而对通识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管理机构可在各个学院下设小组分会,由该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所有小组分会都要包括各个系和部门的教师和学生代表。

对通识教育课程应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所以,还要制定系统、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通过制度规范并加强对学生的选课、上课指导,使大学舞蹈艺术社团通识类课程的选修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