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规范化

一、课程建设规范化

1.观念建设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执行,必须要得到教育部门、高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多方的支持。众所周知,我国专业舞蹈教育的建立和发展深受苏联的影响。时至今日,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都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民的综合素质。包括舞蹈艺术在内的文化教育是体现综合实力的软实力之一。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已经逐步达成共识,“全民公共舞蹈艺术教育”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2006年教育部所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要求将“舞蹈鉴赏”作为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之一,并对此课程的教师人数、学分规定等做了具体要求。但是落实到高校层面,由于种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舞蹈选修课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急需高校层面进行教学安排等方面的调整,以保证舞蹈选修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对此,教育管理部门也要加强监督,给予高校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开好舞蹈选修课,还需摆正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地位。首先,要纠正我们所常听说的“舞蹈是依附于音乐艺术的艺术形式”的错误思想。由于很多文艺舞台上常常有歌伴舞的现象,导致了很多人认为舞蹈只是一种附属艺术,缺乏主题表达,大大损害了舞蹈艺术的形象,也不利于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其次,要纠正一些高校片面地将舞蹈等同于形体律动、将体操选修课代替舞蹈选修课的做法。这种做法忽视了舞蹈艺术所蕴含的美的本质,用单纯的体育课程代替艺术课程,是十分不可取的。

这些已经成型的观念的改变需要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正宜顺应舞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举办讨论会、文艺沙龙、名人讲座等各种形式,面向全体师生,从师生自身素质提升、就业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宣传开设舞蹈技能类课程、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立足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舞蹈技能类课程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学习,吸引更优秀的教师加入到舞蹈技能类课程的师资队伍中来。社会层面,除了教育管理部门的呼吁和政府的扶持外,更要借助媒体的强大力量来加强宣传。跨入新世纪以来,众多强档娱乐节目如《星光大道》《超级女声》等,为声乐艺术进行了强大的造势,让大多数中国人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与之相对比,同种类型的舞蹈类节目如《舞林世界》《电视舞蹈大赛》的收视率却不乐观,这反映出大多数国人对舞蹈艺术的陌生和漠视。这就需要采用更多更好的办法来进行舞蹈艺术和舞蹈教育的普及宣传。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正是“更多更好的办法”之一。

2.硬件建设

首先要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一门课程之根本。由于舞蹈技能类课程在我国大学开设的时间短、经验少,到目前为止,相关教材建设一直很落后。大多数大学舞蹈技能类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都是教师从专业舞蹈课的教材中抽取一些内容进行教授。在前面章节里,我们讨论了公共舞蹈教育和专业舞蹈教育的不同,公共舞蹈选修课也必须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抽调舞蹈教育界专家编写适应大学生特点和公共舞蹈选修课程特点的教材。大学舞蹈技能类课程的教材要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做到舞蹈技能教育、美育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教材的编写还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舞蹈技能类课程面向的是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其年龄大多在18到21岁之间,身体发育基本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小缺乏舞蹈训练,骨骼一般比较硬,身体柔韧性差。因此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舞蹈技能类课程的教材更应突出对舞蹈风格、舞蹈动态审美以及动作协调性的表达,从而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加快学习的进程。还要注意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符合,密切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深受大家喜爱、风格高雅、深具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其次要逐步完善教学硬件设施。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舞蹈技能类课程的实操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室和练功房,但现在很多大学,尤其是理工院校在这方面的硬件设施还很落后,远远达不到舞蹈技能类课程教学和训练的程度。大学舞蹈课一般都是大课堂,课堂学生人数多,教师个人的舞蹈示范动作有时候不能被大多数同学所看清。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舞蹈技能类课程教学需要借助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视频来准确表达教学内容、舞蹈风格及其情感内涵,让学生获得最清楚、最规范的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舞蹈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场所最好选择宽敞的多媒体教室,配备相应的音像多媒体教学设备。课程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一方面需要高校自身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