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多元化
1.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非艺术专业类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的选拔,他们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文化知识强,年轻有活力,但是对舞蹈艺术的认识较差,舞蹈基础差。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针对这些特点,不断优化目前的课程结构,创新舞蹈教育课程体系,创建精品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舞蹈学习,并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
一方面,要整合贯通舞蹈教育内容,完善舞蹈教学课程框架。舞蹈艺术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表达,还是一门综合艺术,与人文、历史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设计上,要注重舞蹈艺术的综合性,突出不同教育内容的交叉和渗透。对于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置,开展大范围的调查和咨询,广泛征求学生和舞蹈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大范围的民主交流和沟通,挖掘学生乐学、符合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舞蹈课程结构,不断完善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框架。
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特点,科学设置教学内容。高校教育体系的构架中,艺术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应该是相互联系、融合并协调发展的。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设置也要与受教育者的专业特点相结合,改变过去单纯的舞蹈理论和技能课程,增加一些舞蹈与人文、科学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如“舞蹈与音乐”“数字舞蹈艺术”“体育舞蹈”等,促进学生的各项思维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选择教学内容
(1)学习中外舞蹈史
要学习舞蹈,首先要对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只有了解舞蹈的发展史和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才能更好地把握舞蹈审美的特点。因此,在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上介绍中外舞蹈发展史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的舞蹈发展史,可以先以简短的篇幅讲解从先秦到明清的古典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现代舞蹈的影响,然后,主要讲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情况,介绍其“劲律”“圆曲”“形神”等风格特色,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新疆舞、蒙古舞、各地秧歌等,介绍我国民族舞的风格特点。对于国外舞蹈史的介绍,可以以典型的舞蹈品种为代表,如踢踏舞、芭蕾舞等。以芭蕾舞为例,芭蕾舞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舞蹈流派之一,它以风格典雅、动作难度大为特点,是人们心目中的高雅舞种,大学生一般对其比较感兴趣。通过对芭蕾舞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的介绍,到芭蕾舞“开”“直”“绷”“立”等特点的介绍,让学生对芭蕾舞有个全新的认识。
(2)训练舞蹈基本功
舞蹈基本功及舞蹈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舞蹈选修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身体原因,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的大学生又大多没有舞蹈经验,舞蹈基本功训练难度比较大。因此,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不能太多,难度也不能太大,更不必刻意要求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什么程度,只要学生掌握舞蹈动作要领,掌握每个动作的发力点。这样学生练习起来没有很大的思想压力。在学习舞蹈动作时,往往能够派生和演化出新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艺就能有很大的进步,掌握了舞蹈动作的力度,其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有所提高,能把形、神、律、劲融入舞蹈动作中。
(3)欣赏佳作提素质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除了要教授舞蹈基本知识、舞蹈基本功,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舞蹈审美技巧。具体说来,可以选择一些中外舞蹈优秀作品的录像,通过多媒体设备,跟学生一起欣赏,并根据教授的舞蹈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在和学生们一起欣赏著名舞蹈作品《俪人行》时,看着影片中舞台上翩翩起舞的俪人,结合俪人的形体、作品的音乐、灯光、舞美等元素,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对舞蹈作品产生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之余,对舞蹈编导中的舞蹈动作与音乐、灯光、服饰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4)学习编排长技能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除了舞蹈知识、技能训练、审美能力训练之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简单的舞蹈编排知识。让学生在获得舞蹈知识、技能基础上,学习利用自己肢体,自行编排一些富有创意的舞蹈连续动作,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这对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帮助他们保持优美的体态、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意义重大。而且,舞蹈编排的能力,对于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也有益处,为学生日后健康美好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