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设置以人为本的教学课程
学生的生理、心理、生长环境所存在的差异性,使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在初次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舞蹈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以非专业新生为例,教师的第一节舞蹈课,教学内容应设计得相对简单易学,通过教学,了解学生的乐感、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领悟音乐的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所掌握的学情,教师需快速地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舞蹈教育的重点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在非专业班的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长期重复枯燥、辛苦的柔韧性训练会很快消磨掉非专业学生对舞蹈课堂的热情,应适当加入有趣有效的教学互动。比如:学生和学生之间形体上的互动,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动作,通过肢体接触,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鼓励学生敢讲、敢演、敢跳。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优秀的舞蹈作品,鼓励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课堂大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赏析能力。舞蹈课程的实践课,要求教师利用实践课堂穿插舞蹈理论知识教学。例如排演舞蹈剧目,可以通过播放影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还原历史事件、讲解人物性格等方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使学生在表演时自然地投入情感,使表演更加真实动人。这也是对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弘扬,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再比如给非专业学生讲解中国民间舞秧歌时,可根据地区分类,分为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和陕北秧歌。通过各地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等解读不同地区秧歌的基本动作特点和风格差异,区别男女生动作,让男生也可以大胆地舞蹈,改变男生对舞蹈的认识。实践表明,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深受非专业学生的喜爱,可以拉近学生与舞蹈这门高雅艺术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舞蹈不是一门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艺术。
2.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
舞蹈教师在促进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技巧提高和学生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校内艺术活动,帮助学生加入舞蹈艺术“圈子”,组织各类主题的舞蹈文化活动,让学生自发形成对舞蹈的热爱。例如定期组织集体舞大赛,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又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集体舞排练过程中,鼓励有组织创编能力的优秀学生起带头作用,放手给予学生排演空间,与学生及时沟通创编想法,适时地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在丰富校内艺术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校内舞蹈社团学习,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走上社会,向社会输送舞蹈人才。
3.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相长
以人为本的舞蹈教育理念不再是单纯的“看人下菜”,而是师生之间真诚的沟通、合作过程,是师生双方通过对彼此的关怀和尊重而达成的教育理念的共识和融合。[5]舞蹈教师通过学生的认可获得积极的精神满足感,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产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本着对工作的热情,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不断地学习,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寻求更为科学、更具效率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解决舞蹈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学生则通过舞蹈教师的技艺教学、学习鼓励和思想引导,体会自我的存在价值,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舞蹈教师的言行影响下,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建立起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各类大学开设舞蹈艺术课程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标志,舞蹈艺术课程的开设正在发挥其他任何科目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特殊效果,契合着当代年轻人文化价值的需求。在不断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社会背景下,舞蹈艺术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大学舞蹈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应清楚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