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识类课程的短板
现阶段通识类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不完善
我国大学通识类课程目标不完善。通识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但从实际情况看,现有的目标较多地强调以政治素质为首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包括30分公共必修课和16分素质教育通选课,而公共必修课主要有“两课”和军事,都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此外,侧重于从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专业面,忽视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考虑不多,对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培养普遍比较忽视。
2.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国大学通识类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较多地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公民素质的培养。通识类课程主要有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而必修分为教育部规定的必修和学校设置的必修课,前者包括“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类课程。在许多高校必修课等同于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而且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63%以上。人文类课程占的比例小,大多数为20%左右。如浙江大学必修课占全部通识类课程总学分的71.7%,复旦大学占68.3%,西安交通大学占63.1%。这造成道德伦理和社会分析类、科学类课程不足。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缺少一个统一的教育理念来贯穿和整合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以形成“合力”,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
3.课程内容不精准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知识化,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有的学校把一些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后拿来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类课程中有较多的应用性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要求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普适性的课程内容,这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4.教学方式不理想
教学方式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多为形式主义的强化灌输,以大班上课为主。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机械的,师生、生生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基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及训练。
5.课程管理不严谨
由于专门的组织和协调管理机构的不完善,尽管各高校都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但其实是只注重表面的课程种类丰富,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一般院校几乎没有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处在松散状态,通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实施中随意性强、协调性差。
凡此种种,显然是构建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课程时需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