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思维上的训练运用

三、舞蹈思维上的训练运用

大学舞蹈美育与中小学舞蹈美育的区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和心理都有着很大差异。大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25岁之间,处于传统认知上青年期的中后期。我国教育学家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受教育者划分为:学前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初期14~18岁;青年中期17~23岁;青年后期23~28岁。

首先,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中后期阶段的青少年身体发育已基本完成,接近成人水平,骨骼已全部骨化,肌肉力量明显增长,具有更大的强度和耐久性: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身体脂肪会增加,体重普遍增加。其次,在心理上,大脑皮层的发育呈现飞跃状态,为大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力、思维力的提高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时大脑左半球语言系统的最高调节能力骤增,从而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得以增强。

学生在青年中后期进入大学开始学习舞蹈艺术,对身体的软开度挖掘也进入了滞缓期,这是高等舞蹈美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对一个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大学生,希望其在舞蹈的技术上出类拔萃,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高超的技术可以使舞蹈熠熠生辉,延展演员的身体,扩展舞蹈艺术可表达的范围。但是,身体技术并非舞蹈艺术的全部,当舞蹈技术过于僵化在固定的模式中,不恰当地使用反而会破坏舞蹈作品的艺术性,甚至在古典芭蕾时期的程式化语言,也会被观众批评为没有任何审美的机械动作。

大学舞蹈美育要避开肌肉能力的训练,重视学生对身体运动规律的把握,重视青少年舞蹈思维的训练与养成,这样才能真正使其体会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思维,就是通过舞蹈语言创作的形象,解读或表达事物一般和本质属性的能力。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必须通过不同的符号和记号系统表现出来。例如“水”:对于哲学家是“上善若水”;对于化学家是H2O;对于物理学家是透明、无色、无味的液体;对于地理学家是地球总面积的70%左右被水覆盖;对于音乐家是用音符模拟水流动的声响;而对于舞蹈家来说,就是创作者用身体语言描绘的小溪、江河、大海。大学舞蹈美育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在舞蹈思维的基础上运用舞蹈语言符号的能力。在舞蹈艺术的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舞蹈家,如林怀民、保罗•泰勒都是半路从艺,不依靠高超的技术,而在领悟舞蹈艺术特有的规律中达到了超然境界。

因此,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课程的美育原则在高等教育的理念中,既要保持美育在普及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树立审美理想的本质任务,也要兼容舞蹈艺术教育的核心特征,即舞蹈思维的训练与运用。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课程就是一种个体通过掌握身体运动规律,以动觉感知系统为途径交流真实情感,进而用审美的方式认知世界,从而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有效教育模式,其美育原则需要独到的理解和执着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