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师资现代化
1.加强舞蹈人才培育
一直以来,舞蹈专业教师缺乏是制约我国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国长期将舞蹈教育局限在专业舞蹈教育上,目光多放在怎样培养出更出类拔萃的舞蹈专业人才、怎样创作出更优秀的舞蹈作品上,对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和投入远远不够。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招收舞蹈专业学生的大学一般有以下几种: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系、综合大学师范系的舞蹈专业、各级高等艺术学院的舞蹈专业、由先前中职中专升级而成的高职高专下设的舞蹈专业、幼儿师范院校、民间舞蹈学校等。在这些学校中,设置舞蹈教育专业的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大高校开设舞蹈课所需要的教师数目,这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与所管辖高校加以协调和解决,具体可以选择试点高等师范院校加大对舞蹈教育专业的扶持,继续加大对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的投入和质量,经验成熟后,可以向一般艺术师范院校进行普及。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舞蹈技能类课程建设亦是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可以通过技能类课程建设,邀请极具舞台经验的舞蹈演员做客座教师,用他们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完美的舞蹈技术带领学生进行舞蹈学习。除了引进舞蹈专业教师外,大学舞蹈艺术社团也可以不断开发本校资源,对具有一定舞蹈基础但缺乏舞蹈教育培训和经验的现任教师进行在职进修培养,促进其舞蹈教育素质的提高。另外,大学也要提高舞蹈技能课教师的课时待遇,缩小其与专业课的课时标准差距,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舞蹈专业教师参与到大学舞蹈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中来。相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舞蹈技能类课程建设的师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2.提高舞蹈教师素质
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反映了他对各种教育现象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主动性和教学效果。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保持长久的教育热情,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教好舞蹈技能类课程,需要教师对舞蹈技能类课程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对象和课程特点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舞蹈教师作为舞蹈教学的主导,其个人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舞蹈教师队伍素质也需要逐步提升,高素质复合型的舞蹈教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舞蹈技能类课程要想有特色、有成效地开展起来,也迫切需要舞蹈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和再提高。因为大学舞蹈技能类课程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舞蹈技能类课程教师除了要注重自身舞蹈专业素质的提高外,还要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提高:
(1)舞蹈审美能力
对于大学舞蹈技能类课程而言,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素质并不是主要目的,而通过舞蹈所展现的形体美、节奏美来达到对学生的美育目的才是最主要的。作为舞蹈技能类课程教师而言,专业的舞蹈知识及技能固然重要,如何在课程中融入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需要,而这和教师自身审美能力水平有紧密联系。因此,舞蹈教师要具备对审美要素解析的能力,既要具备对完整舞蹈美感的把握,又要针对舞蹈整体的每一侧面进行审美提升,对舞蹈的服饰设计、形体塑造、场景布置、道具安排等审美元素都有很好的审美素养。这就需要舞蹈技能类课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准备中,有针对性地对舞蹈技能类课程进行美学角度的探索,增强自己对舞蹈美学要素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并掌握足够的案例材料,对各种舞蹈美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对舞蹈由整体到部分的审美素质,才能够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舞蹈教学获得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舞蹈教学能力
作为舞蹈技能类课程来讲,教学效果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依赖要大于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依赖。换言之,教师具备一定的舞蹈专业素质是基础,而能不能将这些专业素质和舞蹈技能类课程所要求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对舞蹈技能类课程而言,大多数教师有着深厚的舞蹈专业技能,但是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和培训,部分教师在现场操控和教学示范方面的能力还尚显不足。舞蹈技能类课程教学要将复杂的形体语言和技巧很直白地展现给学生,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双重要求,动作示范要简单而到位、知识介绍要恰当而全面;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舞蹈展现方法,更要通过舞蹈形式来实现审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舞蹈技能类课程难免会枯燥无趣;如果只注重对舞蹈动作的练习,则舞蹈技能类课程便与普通舞蹈体育课毫无差异。
(3)教学沟通能力
对于舞蹈技能类课程来讲,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模式能够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达成对教学内容的快速共识和情感共鸣。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技能类课程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而这一理念的贯彻,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因此,舞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本着对课程的选修特点和学生的舞蹈素质基础等方面的合理期望,不断调整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接受舞蹈教师本人,达到对舞蹈课程的接受和喜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要求学生,甚至将社团技能类课程等同于专业课,在教学中产生急躁、失望等情绪,甚至对学生短时间无法达到知识理解或动作规范大加指责,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很容易造成教师威信的丧失,学生也很容易出现退社厌学现象。所以舞蹈教师要围绕师生关系不断历练自己的耐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舞蹈技能类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尤其是人格的吸引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驾驭教学现场,让舞蹈技能类课程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的。
(4)教学研究能力
当前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舞蹈技能类课程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对教材的选取、教学日程的安排等问题都有待完善,这与许多从事舞蹈技能类课程教学的舞蹈教师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钻研和教学点深入挖掘有密切联系,部分教师简单认为舞蹈技能类课程教学就是舞蹈专业课教学的缩减版或者扫盲版,这是不正确的。从学生素质培养来看,两者存在侧重点差别,而非培养素质层次差别。相反,由于舞蹈技能类课程的综合性,增加了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驾驭难度,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探索更加非教条化的教学方式,突破专业教学的过于规范化缺陷。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上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筛选能力,思考更符合社团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另外,舞蹈技能类课程要融入更多的本土教学题材,提高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熟悉程度,进而达到对舞蹈审美能力的提高,这也符合文化的民族传承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