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团发展现状分析

三、大学社团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大学社团无论是从社团数量还是从社团的规模来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大学社团正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

(一)大学社团类型一览

大学社团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大学社团,是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社团日益成为大学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成员组合成不同的大学社团。主要类型有以下六大类:

1.理论学习类社团

大学政治思想类社团主要以政治理论研究会和党章学习小组为主,前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三进”要求的践行,后者则与共青团组织的推优工作紧密结合。在这类社团中,聚集了大量品学兼优的学生,这类社团已成为培养青年先进分子的摇篮。学生中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加入党员队伍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与党章学习小组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共青团组织的推优工作的深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党章学习小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党的奋斗目标教育、党的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和学生成材教育融为一体,成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2.社会科学类社团

这类社团主要以史学、哲学、心理学、法学为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社团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经常开展学术沙龙、讲座,畅谈感受、交流心得、探讨有关学术问题,以提高修养,提升素质,如学生读书会、法律援助协会、心理健康协会等。

3.学术科技类社团

这类社团主要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为背景、结合各自不同的专业而建立的一些社团,如软件协会、数学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等。社团中有一大批专业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社团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致力于科研课题的攻关,有些科研成果还因为其实用性强、使用面广而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推广。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兴起,一部分创业型团队将自己在社团中进行的科研成果积极向社会进行转化,吸引创业投资,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文学艺术类社团

这类社团是大学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主要形式有三类。一是文学类社团,如诗社、剧社、文学社、英语沙龙等。二是综合类艺术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管弦乐队、军乐队、合唱队、民乐队、舞蹈队),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艺术才能为目的,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艺术才华。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中各类文艺人才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使校园舞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这些社团不仅在学校进行表演,同时还将大学文化推向社区,推向社会,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三是大众化程度较高的艺术社团,如摄影社、影视协会、插花协会、茶道协会等。[6]这些社团成员都既有大众化的素质特点又带有专业成分,其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在社团活动中,往往更能自发地产生较好的活动效果。文学艺术类社团以自愿参与为主,经常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因为有刊物、报纸、舞台、橱窗等多方位的展示,在学校的影响面较大。

5.志愿服务类社团

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周末、课余时间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志愿者们基于道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不计任何物质报酬,为改进社会提供服务,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及社会提供非营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行为。常见的志愿服务有街头宣传(宣传交通法规、环境保护、计划生育、雷锋精神等)、便民服务(修理自行车、家用电器、义务理发)、咨询服务(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医疗咨询、法律咨询、心理咨询)、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协助农村和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管理服务(为企业的管理出谋划策、为企业培训干部和职工)、医疗服务(送医上门以及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用药知识)、演出服务(送戏上门、慰问演出)、礼仪服务(开业、庆典、颁奖、剪彩)、政法服务(参加乡镇、街道的人大选举,参加案件审理)等,以及“青年志愿者”行动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这些形式时间分散,不取报酬,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经常化,拓宽了他们与社会息息相通的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全新的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在高校出现,如为帮助贫困学生成立的爱心社,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成立的勤工助学协会、家教协会,交流网络知识的网友协会等。

6.体育健身类社团

体育健身类社团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寓竞技和娱乐为一体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体育健身类社团以四类为主,即球类、棋牌类、技击类、健美舞蹈类。在球类社团中,如排球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社团、羽毛球社团,还承担了组织球迷啦啦队、组织评球和看球活动的功能。在棋牌类社团中,围棋、桥牌、中国象棋占前三位,社团开设各类讲座、分析棋牌局、组织开展比赛。因为棋牌类社团投入不多,所需场地也不大,所以受到学生欢迎。在技击类社团中,以武术社团、跆拳道社团为主,由于高校面向全国招生,所以组织这类社团有较好的基础,也满足了学生强身、防身、健身的需要。在健美舞蹈类社团中,健美操和国际标准舞方面的社团占多数,能够在学校开展的舞会和比赛中大显身手。”[7]

(二)大学社团特色一瞥

大学社团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有内涵

大学社团数量日益增多,规模也随之壮大,对学生的影响力变大;大学社团的种类作用更加充实,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科技学术类、文学艺术类及实践服务类社团迅速增多;社团所举办的活动服务对象开始倾向于社会及企业,有个别学生社团已与校外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大型校际、校外活动增多,社团所举办活动的品质有所提升,学术水平、科技含量、服务能力及实践能力均大大提升。

2.形式有层次

目前中国大学社团大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校级社团(含跨校、跨地区的);二是院系级社团。各级学生社团都由相应级别的社团联合会管理,两级社团的活动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特性,或以“分会”的形式存在。同时各学院还有自己的“特色”社团,如旅游烹饪学院的烹饪协会、数学科学学院的高等数学研究协会等。

3.校际有交流

目前,大学社团大多还是局限于在校内进行活动,跨学校、跨地区及全国性的社团联盟非常少。但大学社团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出现,如微信公众号等,可以发布活动内容及通知公告。此外,微博的兴起也为大学社团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只要注册即可发布微博内容,各校学生只需关注想要了解的大学社团的微博即可第一时间了解该社团的动态。目前各高校各学生组织及大学社团都十分重视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及微博等网络平台交流传播的功能,均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及微博账号,不仅使得本校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校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也为校际间的社团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4.自理有章法

在管理上,传统的由学校团委或者学生会对社团进行管理的模式已发生了变化。许多高校已经设立校院(系)级的社团联合会,分别对校院(系)级的社团进行专门的统一管理,还有些大学社团则单独挂靠在学校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单独管理,如一些就业创业类社团就隶属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社团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创新。

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与社会的联系逐步频繁,大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已不满足于大学社团发展自身兴趣的单一需要,而是希望通过大学社团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社团的种类、作用、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与外界的联系也逐渐增多,在社团管理方面也基本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使得大学社团的各项工作及活动的开展更加灵活。

5.活动有特色

目前,各高校都有许多类别的大学社团,如曲艺社、动漫社、街舞社等,门类繁多、涉及广泛,社团的数量、规模、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也各有不同。安静的诗画社、活泼的相声社、充满爱心的志愿者社团……各类特色社团为大学校园增加了丰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