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科普”常识

一、舞蹈“科普”常识

既然研究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就需知晓“舞蹈”根底,有必要“科普”一下舞蹈艺术的来龙去脉。

1.舞蹈风格特性

舞蹈是一种有节奏的动态艺术。

人们通过“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简而言之,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当然,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值得指出的是,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具有不停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审美的反映和表现,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现。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表演活动。电影的物质载体是将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来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从舞蹈内容出发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从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与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8]

2.舞蹈历史起源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据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或者说,舞蹈活动和人类活动相伴而生。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来,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显然,舞蹈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渗透着神秘。

在神话传说中,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古代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以自己的影像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所谓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有趣的是,人类创造舞蹈的过程有着多种版本,具体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模仿说。有学者认为,人有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雪花的飘飞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二是游戏说。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游戏,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三是崇拜说。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成为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四是情感说。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的观点出发,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其他如人们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现。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起一切人类的情感。在《毛诗序》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笔者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笔者倾向于另外一种说法:劳动说。舞蹈起源于劳动。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猎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内容占有最大的比重。即为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需要的力证。如果再详细一点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舞蹈在原始部落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和宗教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在保存下来的距今几万年前的智人化石中,仍留有宗教活动的艺术品——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壁画,画中女巫全身裸露,手持号角似在举行祭祀,另有女巫双手向上五指叉开,舞蹈动作极富感染力。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有双手向上举、五指叉开的半蹲或裸体的男像,下露男根,头插羽毛;左江崖壁画中,也有两手上举、伸张五指的舞姿。这些可以判定为“蛙祭”的遗存,至今广西地区仍保留着“祭蚂拐”的风俗和“蚂拐舞”。我国在四五万年前逐渐步入氏族公社时期,其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其随葬的装饰品说明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宗教意识已逐渐加强。伴随着宗教意识的产生和强化,必定会有祭祀活动,当时的祭祀活动主要是舞蹈。它们虽然没有留下具体的形象,但我们可以根据其后出土的舞蹈形象和至今保存的古老民间舞蹈,想象出那些富有神秘色彩和魅力的最原始的舞蹈。

3.舞蹈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不同的艺术品种有着自己一方广阔的领域。作为艺术品种之一的舞蹈,同样有一片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活动。”[9]

(1)生活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宗教舞蹈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祛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达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街舞,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文明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教育舞蹈一般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艺术舞蹈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的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间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民间舞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是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共同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表现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及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节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现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呈现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4.舞蹈发祥地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是多元的。20世纪70年代,在中原地区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十余支,孔为六大一小。从骨笛的出现,我们可以推定当时的舞蹈必定进入了比较高的层次,因为我国古代歌、舞、乐是密不可分的。在原始群体的劳动中,音乐主要是节奏,舞蹈是有节奏的形体动作,乐器则是劳动工具的改变、变形。伴随着骨笛的群舞,比之单纯的、有节奏的形体动作,以及反映狩猎活动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群舞更为进步。此外,我国东北部辽东半岛黄海沿岸丹东地区后洼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6000年前的原始石龙和人形陶像。其中两面刻的人头像(一面为女性,一面为男性)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辽宁西部山区牛河梁出土了5000年前红山文化的“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址,其中女神头像完整地保存着。这是农耕业兴起、人类逐渐定居下来的产物,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女舞蹈家的塑像。祭坛是巫术和原始宗教活动的场所,而女神则主管祭祀,我国古代称之为“女巫”,是沟通人神的桥梁,其手段则是舞蹈。甲骨文的“舞”字是一人两手持牛尾而舞,同于“巫”字,“巫”字的“工”是最早的祭坛,像两人在祭坛上舞,巫就是最早的舞蹈家。巫能通神、娱神,兼能娱人,因此巫在原始部落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秦安天水大地湾,20世纪80年代出土了5000年前仰韶晚期的地画,三个(其中一个形象已模糊)裸体的先民,右手执棒,两腿交叉,脚尖翘起,正在起舞,而这种舞姿具有左右晃动、两足重心左右互换的特点。头发甩向左侧以表示舞蹈动作的激烈和豪迈。地画的位置在房基正中的火塘正前方,反映了原始祭祀的习俗。这种专门用于氏族会议和祭祀的“大房子”的出现,说明它已初具宗庙的雏形。三个人像是作为祖先来供奉的,同时他们也是三个以舞娱神的祖先。狩猎生活贯穿于整个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过集体猎获的鸟兽,得以生存。先民们相聚欢庆模仿鸟兽形态,再现猎人的英勇和胜利的喜悦,如《尚书•益稷》中关于“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先民的舞蹈活动。沉睡于地下达5000年之久的我国西北地区青海大通县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的出土和其后青海西宁宗日遗址舞蹈纹彩陶盆的出土,在舞蹈界引起轰动,它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宝(伴随出土的有海贝、牛尾骨等)。前者彩陶盆内壁上层,有四道平行的带纹,上面绘有三组手拉手在表演“集体舞”的舞人,五人一组,共十五人。他们辫发一式垂于左侧,尾饰则一式甩向右侧,面向一致,走向一致,步伐整齐,向左旋转而舞,动作和谐,表明舞蹈在氏族社会已经成熟。这些舞人选择在环境清幽的柳树下、溪水边连臂踏歌,婆娑起舞。每组舞人两边有五至八条内弧线纹相隔,中间有一条斜行的柳叶形宽带纹,以钩叶圆点纹为中心,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人在从事狩猎的同时也已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青海出土的宗日彩陶盆,内壁有两组着裙女舞人,一组为十三人,一组为十一人,和前者为同时期的产物。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是狩猎舞蹈和农耕舞蹈交替时期的典型舞蹈文物。至于舞蹈的先民的族属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属古羌的先民,这一点似可达成共识。

距今170万年前(另一说73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面,靠近金沙江、乌蒙山脉区域的元谋县。有人认为,甘肃省古羌戎就是从这里迁去的。因此甘肃秦安祭祀舞的地画和青海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主人,不能排除其为元谋人的子孙。而羌戎人后来又倒流回到了金沙江畔,就是现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纳西族女性至今保留有尾饰和日月星辰的披肩,当夕阳西下、篝火点燃时,她们连臂踏歌(称“跳脚”),高唱“窝热热”“阿哩哩”,由慢步到狂跳,通宵达旦。而云南沧源岩画和甘肃黑山岩画,则表现了属于狩猎时期的舞蹈。在中华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中占有同样重要地位的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一带的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距今7000—6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已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里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发展的另一个中心。江苏赵陵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大量的玉璧玉琮中有一枚透雕冠状舞蹈纹玉饰,下有五孔为连缀之用。透雕纹饰中央为兽面纹,两侧为对称两舞人,头戴冠,甩袖起舞,颇有巫舞之风。玉饰上的兽纹则含有辟邪驱凶之意。[10]

5.舞蹈作品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遗产,古代著名的舞蹈作品有很多,这里且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以窥一斑。

(1)《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①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②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做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灭商;③灭商后再向南进军;④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⑤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地面静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⑥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

(2)《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16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3)《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7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仰、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4)《东海黄公》是汉代的由两个人扮演的角抵戏,具有一定情节和人物性格,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和虎搏斗的故事。据《西京杂记》所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5)《剑器》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一舞蹈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或突然而来,或戛然而止,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

(6)《胡旋舞》是唐代动作以旋转为主的舞蹈,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从诗中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的内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迅疾的旋风。

(7)《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据崔令钦《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䶌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知道《踏谣娘》是根据北齐时的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小戏,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编演者有鲜明的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据传,这个歌舞戏,在宫廷宴会中上演,民间艺人在街头也表演,由此鲜明地说明它是一出很受大众欢迎的雅俗共赏的歌舞小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