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德育功能
实践证明,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学在实践“立德树人”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因此更需要多措并举,深入挖掘德育功能。
1.引导学生价值取向
区别于传统教学,大学舞蹈艺术社团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选择性上。学生在参与多样的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体验,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舞蹈艺术社团的活动舞台上,街舞、芭蕾舞、民族舞等各色舞姿,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为学生兴趣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支持,积极引导学生价值选择能力的形成,并以兴趣为起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同学的交流将公认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不断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习得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一种适应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
2.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素质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开发性等特征,它不仅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发展;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要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人;不仅要求学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好的体现,还需要多种形式长期的熏陶和影响。大学舞蹈艺术社团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它促进了文化课的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活动,同学们可以交流学习经验,传递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补充课堂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活动的不断创新还能激发学生灵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在“举一反三”的启悟过程中,再次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既为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又为学生交流情感提供了机会,社团的自主性为学生沟通情感、排除不良心理创造了独有的空间,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3.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团结和凝聚功能。首先,在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内部,大家有着共同的志向,是凭着爱好和兴趣在参与社团活动,是平等的关系,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平等地交换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有着浓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其次,在活动中,大家各尽所能,团结协作,形成了生动的集体主义课堂。“社团的团结凝聚功能主要是指大学社团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它能引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3]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在校园里推出的舞蹈培训、舞技竞赛、舞艺研讨、文艺演出以及其他各类舞蹈活动,既活跃了大学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既丰富了学生的舞蹈专业知识,又养成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4.增长学生自律意识
大学舞蹈艺术社团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学生自愿以及自觉遵守成员认可的社团章程,来自外部力量的干扰和强制相对较少。因此,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不仅在社团组建的管理方面放权,更在社团建设决策上放手,具体管理环节上放心,使得学生真正地放开手脚,全身心地投入大学舞蹈艺术社团活动中,丰富“自主”的真实体验,产生自己的个性思想,证明自己能够飞得多高,肯定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而且这种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较之学校其他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更有认同感。学生不再受父母或老师“思维权威”的束缚,使自己更有主见,更加自律,更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