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力——创新能力的基础

一、表现力——创新能力的基础

舞蹈是用肢体语言以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的方式表达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乐记•乐象篇》中说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在《毛诗序》中也曾有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舞蹈是由人内心生发的,内心所指,然后才表露于外。舞蹈若不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不能拨动其情感的琴弦,就不能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大学舞蹈艺术社团建设的课程领导一定要考虑学生身心的客观条件、舞蹈及音乐本身的美育元素,研究舞蹈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使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做到形神兼备,培育创新能力。

1.深入分析作品

在舞蹈教学中,每一个舞蹈都是一个作品,这个作品由音乐和舞蹈动作组成。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分析作品,使学生了解作品传达的信息,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寻找情感共鸣,以舞蹈作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首先,要向学生解析音乐作品的全部信息,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能单从音乐形式和结构来分析,而是要把音乐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解析。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都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深入了解舞蹈作品所要反映的人物、风俗、历史和思想内容,才能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其次,要把音乐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音乐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舞蹈语汇与音乐的结合,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及其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这样,内在的素质才能在动作中自然流露,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

2.培养审美情趣

舞蹈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审美情趣是一个人判断事物真假美丑的水平和标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客观审美对象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直觉反映。正确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艺术真谛,然后用自己的肢体去体现心灵的共鸣,将自然美与艺术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因而,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舞蹈欣赏,优美的舞姿、悠扬的音乐会能很好地营造艺术氛围。舞蹈欣赏有两种,一是舞蹈视频欣赏,二是现场舞蹈观看。不管是哪种舞蹈欣赏,教师和学生在观看的时候,都需要摒弃所有不良情绪,抛开功利心情,怀揣一颗单纯的舞蹈心来观看舞蹈,用心感受舞蹈带来的艺术感受,将舞蹈欣赏的作用发挥至极致。舞蹈欣赏结束后,社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后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舞蹈审美情趣与情感表现力。

3.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舞蹈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重要内容。在舞蹈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心灵和形体技术去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塑造艺术形象,让学生懂得舞蹈艺术的表现在于以情带舞、以舞传情,想要感动观众,必须首先感动自己。利用美妙的音乐创设教学氛围,能够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排练曲目《天鹅湖》时,先让学生的情绪融入美妙的音乐旋律,再引导学生伴着音乐旋律的流动进入想象空间,透过明丽的音色产生美妙的遐想,走进那优美的意境之中,呈现出和谐的舞蹈动作,营造“天鹅世界”脱俗的纯美品性。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是流动的音乐感应着他们的心灵,牵引着他们的律动,漫过他们的身躯,呈现出由音乐的浪花堆涌而成的舞蹈动态。如此,借助音乐产生的想象,使舞蹈成为音乐的视图。

4.培养舞蹈情感

在舞蹈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对于提升舞蹈情感表现力尤为重要。在舞蹈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舞蹈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流露出真情实感。一方面,通过对民族舞蹈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民族舞蹈是以情感宣泄为主要目标的。在没有文字、没有语言,也没有绘画的远古时期,表达捕猎后的娱乐、新生命诞生时的喜悦、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等情感时,我们的祖先都是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和肢体活动来表现。另一方面,通过舞蹈欣赏,也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冲动,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学生在欣赏舞蹈时切忌冷眼旁观和情感封闭,注意力应当高度集中,主体情感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状态,这样才能迅速地与舞蹈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对舞蹈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