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媒介上的特殊优势

一、艺术媒介上的特殊优势

针对七个艺术门类的美育课程,方案中并没有对学生的选择做出任何要求和规定,而是尊重学生的情趣与爱好让其自由选择,任意选修并通过八门课程中的一门均可获得毕业的资格。这是因为,艺术门类的差异化仅仅是通往美育目标的不同途径而已,从美育的角度而言,它们都是通过丰富生动的审美形象展开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不同的艺术门类在美育中有着方向性的统一目标。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课程的美育原则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从艺术学的角度而言,艺术门类之间审美特征差异化也是明显的。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舞蹈是建立在身体语言基础上,通过个体动觉感知、交流情感的艺术形式。实践发现,舞蹈美育与其他艺术门类美育在媒介上的差异性,使舞蹈美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个体的更加有效的方式。

首先,舞蹈语言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在谈到舞蹈艺术时说,“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媒介、以身体语言为唯一手段的艺术形式。这种身体语言在现代语言学中的非言语系统中逐渐得到了重视。身体语言主要包括人体的姿势、身体的表情、身体的动作,以及身体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呈现出的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力度关系。“西方学者艾伯特•瑞宾发现,信息传达的过程中,有38%是通过音调、变音和其他声响传达,7%是通过词的内涵来表达,而55%的信息却是通过无声语言——身体语言来传达。现实生活中,身体动作经常代替文字语言表达一系列含义。如身体前倾表示尊敬或渴望;身体后仰表示藐视或不屑;双手交叉胸前表示正在思考或者排斥交流等,这些基础的身体语言中,都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内涵。因此,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一般都善于利用身体语言去协助表达自身的言语信息,让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准确与生动,从而使接受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明白所接收到的信息。”[1]

其次,身体动作是生命经验的有效来源。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意识和认识并不是起源于视觉和听觉及其有关的知觉,而是起源于动觉、触觉和动作,因为动觉、触觉和动作是儿童早期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的联合点。在人类的感知系统中,除了视、听、嗅、味、触以外,还有第六种感觉——动觉。动觉是人类处理外界信息的基础感知系统,并通过内部模仿将外界的信息处理成为人类的基本经验。比如地面上摆放着一块石头,需要人来搬运。搬运者会通过视觉观察其形状、大小、质量等,然后大概能够判断出使用多大的力气去移动石头。这些经验来源都是人们在之前无数次的视、听、嗅、味、触等感知获得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模仿转换而成的经验。心理学家发现,外来的任何感知都会引起肌肉的变化,尽管没有任何外在动作的变化。光线产生视觉肌肉的调整、声响产生耳膜的变化、食物产生味蕾的运动等这些肌肉变化,都是在动觉系统中控制的变化,人体在内部模仿的记忆中,也会自动将这些运动经验转换成自己的意识能力,从而不断构成人类有效经验的来源。因此,身体动作是来自深层情感和生命经验的肉体反应,是生存的媒介。建立在身体语言基础上的舞蹈美育比其他艺术门类有着更多去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宗旨的优势。这是大学舞蹈艺术社团课程的美育原则必须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