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大肠和梅花大肠的「龙凤呈祥」
济南菜中,除了九转大肠声名在外,还有一道肥肠做的菜也很有名,叫龙眼大肠。好吃,也很是好看。
一桩乳白的圆鼓般的大肠圈中,酿着一丘丘更乳白的鸡蓉,再上面镶嵌着一粒翠绿的青豆和红艳艳的细碎的火腿丝,这样七八个、十几个一簇就静静地立于盘中清汤里,食客还未入口,就为这如春色般的美色所陶醉了。
这洁白,这翠绿,这红艳,让人想起了春暖乍寒的春景,想起了白雪绿柳红花。突然,有一个词浮现在我脑海:阳春白雪。可他们非得说这道菜像一只只眼睛,龙的眼睛,说这吉祥。那好吧,但我觉得应该叫“春的眼”才对的。
等到入口,就更美妙了。肥肠的丰腴,鸡蓉的滑嫩,青豆的脆甜,火腿的脂香,和着清汤的咸鲜和香醇,由舌尖味蕾,层层向口内递进,如同一支瑶琴,由拨弦三两声慢慢渐入佳境,又像一支支鼓槌击鼓而鸣,不是震耳欲聋,而是闻香惊唇,但也不确切,如果这道菜叫龙眼大肠的话,那更应该叫“惊龙香”才是的。
这道菜是老济南菜里的一道老菜,若从烹饪上来讲,其实它该叫“瓤大肠”的。“瓤”这个字,从“襄”(xiāng),意为“包裹”或“包容”。
这龙眼大肠做起来是极有讲究的。因为只用肥腴的肠头这一段来做,一根猪肠也仅仅只能取三四段来用。猪肠汆洗得白净了,用毛汤添绍酒、葱、姜、香料,再抓一把豆芽,来白煮,煮得白白、胖胖、圆圆、鼓鼓的,然后切成一寸高的墩桩,看起来像一面面战鼓。
要再准备些鸡料子来做“龙眼”,要用细嫩的鸡胸肉,但最讲究的是用鸡里脊,还要是紧贴鸡肋骨的细细的鸡内脊,也叫鸡牙子的那条,这一条最是细嫩光滑。先把鸡牙子用刀背剁成细细的蓉泥,再取一小块肥肉,也锤打成泥。再把鸡牙子蓉和肥肉泥,加一只蛋清,添些许用葱姜和花椒泡的葱椒绍酒,还有水淀粉抓搅均匀,就成了一团好的鸡料子糊。
把鸡料子团成圆圆的细嫩的小丸子,“瓤”入圆鼓的肠头段中,再嵌上一颗碧绿的青豆做眼珠,切细碎的火腿丝或冬菇丝来做睫毛。如此,便形似一只只怒睁的“龙眼”。入蒸笼中蒸熟后,码盘备用。再起锅,下清汤一勺,调味,勾芡,淋鸡油,浇在大肠上,一道龙眼大肠就好了。
要是再取鸭肝、冬菇片、玉兰片翻炒,添酱油、清汤、绍酒、白糖,待沸时移至微火上焖至熟透,勾芡,再淋葱椒油兜炒出锅,和龙眼大肠做一个双拼,那么这道菜叫:“龙眼凤肝”。也很是好。
梅花大肠光听名字就觉得更美了。在盘里,朵朵梅花盛开在红润肥腴的肥肠上,娇艳欲滴。花是白梅花,开五瓣,花蕊却是红艳艳的,煞是好看。红白辉映,鲜艳夺目,却偏偏又荡漾在一汪清澈的汤芡里,倒影垂下,是素雅的美,像一个如花容颜的美人,吹着笛子,对影独照,让人突然想起了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做的一道菜的名字——“玉笛谁家听落梅”。
这名字,倒是应景得很。
梅花大肠菜是博山菜的一道老菜了。相传是以前聚乐村饭庄名厨王广镛的得意之作。梅花大肠和龙眼大肠做法倒很是相似,却也有不同,取浑圆厚实粗细均匀的猪肠,先汆煮后酱卤至熟,取其红艳之色,不像龙眼大肠般白煮。也是只用肠头几段,将鸡料子泥“瓤”入圆鼓的肠头段中,底部抹平,上端堆出花蕊的鼓鼓的形状。制作“花蕊”,取瓜子仁或杏仁片五片,用梅花五瓣的意境,把其小头朝下斜斜地插在鸡料子上。以前是用玉兰片切细丝染食色来做花蕊,现在多用樱桃枸杞等红艳色食材来替代。但我私下想,若是用细细的火腿丝来代替会不会更好呢?
“瓤”好的梅花大肠,摆盘入蒸笼中旺火蒸透,吊好的上好的清汤,调好味道浇入汤盘中,好似一朵朵梅花盛开在清波之上,让人赏心悦目,一道梅花大肠就好了。
也很是好吃。丰腴的肥肠,滑嫩的鸡蓉,脆甜的杏仁片,脂香的火腿,和着清汤的咸鲜,在味蕾上犹如梅花三弄般。
然后,吃得幸福的像花儿一样。
有一次我去威海荣成,在华星宾馆,杨总让我做道菜,我就想起了这味梅花大肠,突发奇想,有这么好的海鲜,何不用海参做一道梅花海参?取鸡牙子蓉、猪肥膘泥、葱姜水、料酒、精盐搅打成鸡料子泥,选肥硕刺参横截成段,填入鸡料子,插入五粒瓜子仁呈梅花瓣状,加清汤上蒸锅蒸透。另取小碗,打蛋液,蒸蛋糕铺底,梅花海参蒸好,摆放在蒸蛋糕上备用,原汤入锅,调味勾薄芡淋在梅花海参上,切火腿细丝做花蕊。那次做得也好吃,大家都说好。
写济南龙眼大肠和博山梅花大肠,突然想到了一个比喻:龙和凤,龙眼大肠自不必说,那梅花大肠除了形似梅花,组合起来在盘里更像是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的羽毛般美丽,既然都是“瓤”菜,那么要是能把这两道菜拼到一起,那不就是肥肠菜里的龙王和凤后吗?
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龙凤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