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博山人关于卷尖的叫法,说是因为此菜卷好后中间粗两头圆尖。其实说起来,卷尖这道菜,名字该叫卷签的,是一道古菜。现在没人考究追溯了而已。
某日夜读,读到了唐代最负盛名的食单之一、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记载了一道缠花云梦肉,还有宋代的文献杂记里出现的“签菜”,便联想到博山的卷尖,似乎有了一些头绪。
缠花云梦肉是唐代“烧尾宴”中的第五十四道菜。烧尾,是唐中宗李显复辟李唐后,凡朝臣升迁,向天子献食,名曰“烧尾宴”,取“鱼跃龙门时,天火烧去鱼尾,鱼才化龙飞去”的典故。
景龙三年(709年)初,韦巨源拜左仆射,殚精竭虑地置办了一席盛筵,并且把这次的菜谱录入日记。北宋人陶谷将其中代表性的饮食摘录进《清异录》,这份《烧尾食单》也就历代辗转,流传至今。
缠花云梦肉属于卷镇菜的一种。所谓卷镇,是传承千年的肉食制作技法:用不同的食材煮熟卷裹,再用重物镇压成型,切薄片装盘上桌。缠花云梦肉就是用肉皮包卷着各色荤素食材,压制成型,切薄片的一道冷吃的肉食,以云梦形容盘曲状肉纹理,故得名。
再往前推,后蜀末帝孟昶宫里有一味“赐绯羊”,是将红曲煮熟的羊肉紧紧卷起,用重物镇压,放入酒里腌到羊骨头都渗饱了浓浓酒香,切成如纸薄片。这也是卷镇菜的一种。现在的酱肘花、千层猪耳就是今天最常见的卷镇菜的代表。由此联想到博山卷尖,恍然有所思,蛋皮包裹着肉糜,紧裹缠绕着,也切薄片,纹理盘旋,这不就是卷镇菜的显著特征吗?
其二,两宋时期盛行一种菜肴形式,名叫“签”。《博雅》载:“签,篙笼也。”至于“签菜”,则是指把原料采用像筷筒一样包拢起来的工艺制作的菜,即一种圆筒状包裹馅料、形像筷子的食物。签菜可以上溯到古膳食八珍之一的肝膋。肝膋以网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礼记·内则》曰:“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郑玄注:“膋,肠间脂。”此佳肴取狗肝用肠间脂包好,放火上炙烤,待肠脂干焦即成。
宋代的签菜就是由肝膋发展演变而来的。《东京梦华录》记有细粉素签、入炉细项莲花鸭签、羊头签、鹅鸭签、鸡签等,《梦粱录》中有鹅粉签、荤素签、肚丝签、双丝签、抹肉笋签、蝤蛑签等,《武林旧事》记有奶房签、羊舌签、肫掌签、蝤蛑签、莲花鸭签等。宋代洪巽的《旸谷漫录》记载了一则事例,其文曰:“厨娘请食品、菜品资次,守书以示之,食品第一为羊头佥,菜品第一为葱虀。”“羊头佥”就是“羊头签”。
奇怪的是,在宋代风靡一时的“签菜”,后来却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古老的“签”以竹子为原料,签菜是用竹子做成的竹帘来加工的菜。直白地讲,就是现今做寿司时将寿司裹紧用的竹帘。寿司是用紫菜来卷的,而中国的“签”系列菜辗转传承改良用了蛋皮。
还有研究认为,现在河南开封菜传承了当时北宋东京签菜的做法,说以“签”命名的菜一般是主料要切丝,加辅料蛋清糊成馅儿,裹入网油卷蒸熟,拖糊再炸,改刀装盘。
所以,传统的签菜还在,但“签”字很早便消失了。
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扯远了,再回来说说博山卷尖。首先,卷尖用蛋皮和肉糜包裹缠绕,也切薄片,纹理盘旋,是唐代“卷镇菜”的特征无疑;其次,卷尖是圆筒状包裹馅料的食物,这一点也和宋代“签菜”很相似;再次,按照老规矩,卷尖要卷一根竹筷粗细的肥膘肉“卷芯”,如此说“卷签”也说得过去;最后,“签”与“尖”字音极为相似,博山因为水质硬,方言中读音多有变异,“签”与“尖”字混音也未尝不是。
卷尖,其实该叫“卷签”。以上是我妄自揣测,或许有些道理,但一家之言,贻笑万家了。
一道小菜,竟然与盛唐繁宋有些关系,有意思。若是让我来说,博山卷尖的名字叫作梦回唐宋缠花云梦博山卷签,才最有韵味了。不说那么多了,去菜市,买鸡子儿鲜肉,回家细细地做几条卷签,切片下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