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故意熬煳却煳中透香的糊粥

一碗故意熬煳却煳中透香的糊粥

有一年仲夏,作为美食顾问,我带央视《味道》栏目组拍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沿岸的美食,数百年来盛行于鲁西微山县至济宁市运河两岸的糊粥,自然也是不能错过的。

济宁,我去过多次,拜祭过孔夫子,也曾在微山湖上泛舟,追寻过大运河,当然更少不了去追慕众位梁山好汉。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次是陪着台湾的一批书法家到济宁拜孔子看汉碑,所谓“天下汉碑半济宁”,那些书法家的赞誉让我颇为济宁骄傲了一番。

那天天刚蒙蒙亮,起早,披着晨曦,当地一个朋友带我们一行人到了济宁的一家店。这家店挂招牌大字“粥泡羊肉”,却无“糊粥”之名。朋友告诉我,糊粥在济宁当地还被称为白粥,简称为粥,而卖糊粥的店铺也直接就叫粥铺,而不是糊粥铺,所以在当地,一提喝“粥”去,说的就是去喝糊粥。

原来如此。店不算大,但人熙熙攘攘,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个盛满糊粥的大碗,还有一些油条、馓子之类的吃食,喝得不亦乐(yuè)乎。一个三四岁大的孩子,也被母亲带来,乖乖地坐在桌前,自己用小勺子,小心翼翼地喝着,看到我们在拍她,羞涩地笑,很是可爱。

柜台上摆着几个肚大口圆、半人高的大坛子,外边裹了一层棉被和塑料布,想来是保温用的。一个大嫂一手持白底蓝花大碗,一手拿舀子,手脚利索地在给顾客从大坛子舀出浓稠的糊粥。粥是极其稠的,舀到碗里,似乎都能浓稠成一条线。旁边的桌子上,有切好的羊肉、煮好的五香黄豆,还有切得细细的豆腐皮丝,还有馓子、油条、煎包等吃食,闻着飘在粥铺里的各种吃食的香气,我不禁食指大动。

朋友很是豪爽好客,按照当地的吃法要了满满一桌子。糊粥端至眼前,观之,色淡黄中泛着奶白,莹润细腻,呈半凝固态,很是浓稠,还带着舀粥时泛起的一串串气泡,好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感觉。嗅之,一股米香豆香扑鼻而来。而且这次前来,我才知道喝糊粥要配豆腐丝和煮好的五香黄豆,奢侈一些的可以泡上切好的羊肉,这样味道会更为浓郁。

朋友说,喝糊粥的标配是馓子或者油条。油条自不必说,若是把馓子掰碎了泡在粥中,馓子酥脆而糊粥浓稠,稍待片刻,馓子在糊粥中略略变软,内里依旧是酥脆的,更为好吃。我依言在糊粥中加上豆腐丝、五香黄豆,泡上几片羊肉,再把馓子掰成小段泡上,略微搅拌,尝尝。糊粥果然有一种独特的糊香味,是米豆清香甘甜中微带苦味的感觉,糊粥的细糯滑爽、豆腐丝的微咸,加上煮黄豆的五香,还有羊肉的肉香,以及馓子的油香,混合在一起,实在是香,让我一行人稀里呼噜吃得甚是欢畅。

看我狼吞虎咽的吃相,朋友又说,喝糊粥也是有讲究的。糊粥有个奇妙之处在于不挂碗,也就是说顺着碗的一边喝罢,一点粥也不沾在上面,碗像没用过一般。所以,喝糊粥要转圈喝,一只手捧着碗,手一转,嘴一吸,一碗糊粥转两圈就下肚了。这点倒是和喝北京的豆汁儿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实话,对于糊粥的第一印象,颇似我第一次品尝北京的豆汁儿,入口很是怪。豆汁儿喝起来会让人有酸涩苦馊之感,进而怀疑它已经是馊坏了的,而糊粥对于初尝者来说,则是有煳焦之味,让人感觉此粥熬制之时煳底了。后来,也就明白了,豆汁儿是因其发酵,而糊粥则是刻意为之。入口米香、豆香交织而略有煳味,故称“煳”粥。若没有煳味,就不地道了。

我疑惑这糊味从何而来,尝试着问老板做法。老板只是笑,却语焉不详。问济宁的那位朋友,他说自己也是知道个大概,关键步骤或许只有那些粥铺的经营者自己掌握,不为外人所知。

朋友说,做糊粥,用的是小米和黄豆,也有人说还要加些大米在其中,但其配比就不得而知了。想来也是,糊粥颜色有小米的黄又有豆浆的白,喝来有米粥的香又有豆浆的味儿,这个错不了。然后将金灿灿的小米,用清水泡软,用“豆腐磨”磨成米糊,用筛箩或用笼布过滤一遍,篦去米渣,盛到盆里,略略静置。圆鼓鼓的黄豆,也是一样的过程,用清水泡得胖胖的,磨浆过滤。生炉火架大锅,先把豆浆熬煮沸腾,撇去浮沫,再将米糊倒入,不停地搅拌,并不时地一勺勺把粥扬起来熬煮。有一个说法叫“打起来,开三开,再开两开,就出锅”,而这时候就要注意火候了,与锅底接触的粥要略微煳锅,但又不能煳焦过火。这样才能有煳香味儿却不是煳焦味儿,要的就是那股“煳”中透香的煳味,这样闻起来香,喝起来爽,且极其养胃。

朋友讲得很是尽兴,我又疑问糊粥从何而来,有多久历史。朋友直言现在他也没有钩沉清楚。有说自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还有的说煳粥是汉吕后发明的,吕氏后人相传至今,如此说来就有2000多年历史了。还有的说,清代郑板桥曾留有“难得糊涂”,这“糊涂”原本就是糊粥,是他喝了这里的糊粥后发的感慨,后来此语竟成了处世的箴言。还有人说,这糊粥深得当时“天下第一家”的衍圣公府厚爱,被称为孔府贡粥……

对于这些传说,我自是不尽信,传说只是传说,美食文化需要的是有史载或烹饪道理的考究。下次若是再去,我一定好好寻访一番。对了,我曾经去过云南,喝了一碗稀豆粉,除了煳味,和济宁的糊粥倒是有很多相似的口感,也有些意思。

最近又去了曲阜,给孔子美食文化节拍照片,想起那碗糊粥,不禁又馋了,特意问了当地的朋友哪家糊粥好。第二天清晨依言找去,要上一碗粥,三两羊肉,一碟豆腐丝,一碟咸黄豆儿,一个面饼卷油条。豆腐丝和咸黄豆儿还有一半的羊肉泡进糊粥里,另一半羊肉和油条一起卷进面饼里,大快朵颐,一解馋思,很是过瘾。

济宁的这一碗故意熬煳的“浓如酱,喝似水,喝净粥,碗如洗”的糊粥,滑润爽口,沁人心脾,让我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