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有条好吃的龙须龙目螭霖鱼
山东有一座山,是赢得了历代帝王的顶礼膜拜的,这座山,叫泰山。登泰山,世人多是为了去祈福保平安的,而我去,则是为了去吃两样美味:松莪和螭霖鱼。
松莪炖鸡吃的是农灶野味,而油炸或清汆螭霖鱼则是泰山名菜之首,是历代帝王去泰山封禅时的御膳必食佳品。
螭霖鱼的名字取得实在是妙。《泰山药物志》载:螭霖鱼方头巨口,龙须龙目,全首似龙而无角,因得“螭”字,以其性喜雨而得“霖”字。龙神管八方雨霖,在泰山神山,有“螭”有“霖”,风调雨顺,螭霖鱼这名字,吉祥,妙。
所以在民间传说中,螭霖鱼是被神化的,说此鱼在阳光下的青石板上可以尽化成水。传说终归传说,我自是不信,但此鱼确为泰山的珍品,与云南洱海的油鱼、弓鱼,青海湖的湟鱼,富春江的鲥鱼,并列为国内“五大名鱼”,肉质细嫩,柔若无骨,很是好吃。
传说这螭霖鱼“甚难蓄养,每蓄缸中,天暑则死,天雨则飞,时时跳跃缸外,必得大缸深水安置荫中,缸中以竹编盖盖之,十活一二,亦不见长”。所以自古有“螭霖鱼不下泰山”之说,它仅能生长在泰山黑龙潭、桃花峪和后石坞等山涧溪流之中、碧波之下、五彩石间。
螭霖鱼生长也很是慢,长成需三年,但也长不足六寸,粗不过手指,重不过二两。眼圈金黄而眼珠青黑,形似龙目圆睁;偶见上唇有须两对的,就像虬须摆动;有极细的鱼鳞遍体,鳞片细密,环扣而紧凑。微黄透亮,背鳍尾鳍黄且灰,而鳃鳍腹鳍色呈橘黄。到了求偶季节,雄鱼的鳍会变成橘红色,在阳光下,光彩熠熠,通体透明,煞是好看,所以当地人又把螭霖鱼叫作赤鳞鱼。
唐代诗仙李白,斗酒百诗,他经过中都(今山东济宁汶上县)时,一尝惊唇,留下了“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的诗句,“紫锦鳞”说的就是这赤鳞鱼了。作为一条鱼,能让诗仙赋诗以歌的,不敢说是独有也算是少见吧?
赤鳞鱼因其幼嫩,所以吃法并不算太多,油炸或清汆最是好。
赤鳞鱼以通体金黄油润的为上品,最为好吃,曰“金赤鳞”;色若银白赛雪的次之,名“银赤鳞”;再者,脊背豆青色,为“豆赤鳞”;再次,脊背黑灰色,叫“草赤鳞”。草赤鳞易得,而金赤鳞现在则不多见了。
取金赤鳞一十八条,取“泰山十八盘”之意,自鱼下腹处破小口,取出内脏,洗净,鱼腹放入红花椒一粒,葱白、花椒入蒜臼捣碎加绍酒泡成葱椒酒,将鱼用葱椒酒腌渍过,拍一层薄薄的干面粉,一则锁住水分,二则保持鱼的鲜嫩,起锅,热油,待油温六成热左右,下赤鳞鱼炸成淡黄微灿时,盛盘,配一碟花椒盐上桌。这道菜,叫清炸东胜赤磷鱼,又叫清韵泰山赤磷鱼。东胜即泰山。古时鲁菜极为讲究,民俗避讳,不能说“清炸泰山”的。
我几年前去泰山拍摄《天南地北山东菜》,在泰山脚下吃到了一道泰山赤鳞豆腐丸。选用“泰安三美”之一的豆腐,与海米末、酱瓜末等调馅挤丸,入油锅炸熟,置于盘中,赤鳞鱼洗净入味,亦入油锅内炸熟,环围于豆腐丸之外,味道极正,鲜美滑嫩,至今难忘。
除了油炸,清汆赤鳞鱼也很是好食。鱼清理得当,用毛汤焯熟入味,取一汤碗,捞出摆放碗中。另起锅,入清汤,汤沸后,撇去浮沫,滴葱椒酒,加盐、上好秋油调味,倒入盛有赤鳞鱼的汤碗中,配一小碗姜醋和一碟胡椒粉一起上桌,随口味任客添加。汤的味道是极鲜的,是一种不施粉黛的鱼的鲜,而赤鳞鱼的滑嫩也恰到好处。
螭霖鱼,有好听的名字,有漂亮的身形,有美丽的民间传说,有诗人的赞美,又味美好吃。这条鱼,真的好。
对了,说起这螭霖鱼,有一次,青岛出版社要出一套“味道的传承”系列丛书,让我去云南昆明,去给烹饪大师鄢赪拍摄菜品,鄢赪师傅亲手给我做了一道菜,叫傣味抗浪鱼。这抗浪鱼又叫鱇浪白鱼,轮廓呈一狭长的纺锤形,细小却幼嫩。用云南傣家的秘汁来调味浸泡,酸甜咸辣鲜,五味杂陈,很是好吃。抗浪鱼和这赤鳞鱼有些相似,都细小幼嫩,油脂厚而香醇。改天我想尝试用云南傣家调汁的方法来做做这赤鳞鱼,或许也会有惊喜,这也算是鲁菜的一种借鉴创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