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膳食单上的博山豆腐箱
我无肉不欢,但也喜欢吃豆腐,尤其喜欢的是博山的一味八宝豆腐箱。小时候每逢春节前,母亲都要做一些,备着过年待客用。亲朋来了,盘子里摆上十余个,蒸一蒸,勾个芡,就是一道下酒的好菜。博山人也是都爱这一口的,过年时家家都会提前备一些;外地朋友来了,请去饭店,必点的一定有这道豆腐箱子。就算是在“四四席”上,这豆腐箱也算是一个“行件菜”呢。
做豆腐箱是件费时费工的事。首先必须用博山当地酸浆点的豆腐才行。博山的水甘洌清澈,水质刚硬,做出的豆腐紧实强韧,只有这样的豆腐,不管如何烹饪,不塌不散,也才能做出像“宝箱”一样的形状,且鲜美入味。南方的石膏豆腐?那是万万不能用的。
小时候,听到街上传来卖豆腐的敲空心木梆子的“梆梆梆”声,母亲就打发我们这些孩子端着一盆黄豆去换豆腐了。黄豆哗啦啦地倒进了卖豆腐人的麻袋,一块雪白的冒着热气的豆腐就颤悠悠地躺在盆里被我们端回了家。
豆腐先要被母亲用淡盐水泡一泡,说是去去豆腥味。再切成两寸长、一寸宽的长方形块,然后在小灶房里,坐上油锅,炸成金黄灿灿、外皮硬实的块。挥利刃,用刀贴着炸好的豆腐块的长边片开三面,留下一面连接不要片断,做成箱盖,掀开“箱盖”用小勺挖出“箱内”的豆腐,就成了一个皮硬而内空且带盖的“豆腐箱子”了。
里面填的馅儿是母亲早就炒好的。把猪肉和泡的木耳、海米都切末,锅里的油烧热,葱姜末和海米末炝锅炸出香味,再下猪肉末炒香,酱油、精盐、香油调好味道,最后出锅了把木耳末拌进去。那时候冬天的韭菜可金贵,要是能再加一撮韭菜末,就更香了。要是想吃素的,就把刚才挖豆腐箱挖出来的豆腐剁碎了,代替猪肉末,一样的做法。最后,把炒好的馅装入掏空的里箱内,这三鲜肉馅和素馅的豆腐箱啊,就备好了。
到了饭店里,这道菜就讲究了。除了三鲜肉馅和素馅的豆腐箱,还有海味和什锦豆腐箱等。若用鸡肉、猪肉、香菇、火腿、虾仁、冬菇、木耳、冬笋八味,或切丁,或切末,调味成八宝馅装到箱内,就是博山的八宝豆腐箱了,好吃,名字还吉利。就连形状也是多变的,除了方形的,心形的、灯笼状的、甚至元宝样的都有。
待要吃了,就架蒸锅,使猛火,把豆腐箱盛在一个汤盘里,上笼蒸透。还要再炒个芡汁儿浇上,这浇汁是传统的博山炒肉片的做法:用蒜末爆锅,烹博山当地的陈醋、酱油,加盐、糖、胡椒粉、砂仁面,入西红柿块、黄瓜片、菜花朵、玉兰片、木耳以及蒸豆腐箱时蒸出的汤汁,煮滚。再用水淀粉勾薄芡,浇到“豆腐箱”上,一道豆腐箱就好了。食之,酸、咸、辣、甜、苦、香、鲜、怪八味合一,满口生香,美味极了。
还有一个传说的做法。民国初年博山山头有个“同心居”饭馆掌柜李同心,将豆腐箱的摆盘由“箱式”改为四层小箱摞叠的“塔式”,盘中浇烈酒,名曰“水漫金山寺”,上桌之时,点燃烈酒,顿时浓香四溢,白娘子闻之亦难耐,就又有了“映照金山”“火烧金山”等名字。这种形式的,我还真没吃过。但前不久机缘巧合给别人拍菜谱,拍了一张图片,也算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博山还有一样看起来像一个大豆腐箱子的美味,叫旱酥鱼,是将博山酥鱼锅和博山豆腐箱做成了一道菜的,很是妙。豆腐炸成大块,挖空,侧面开刀,一侧相连,挖出豆腐,成豆腐箱状。箱里面却像做酥鱼锅一样依次加入五花肉片、白莲藕片、海带方片、油炸鲅鱼片,再将猪蹄子、白菜铺于锅底,放入装好的豆腐箱,加陈醋、白酒、老抽以及其他调料,慢火煨制至熟,凉透冰镇,切片装盘,真的好吃。这个我会单独写一篇小文的,不多说了。
其实说起来,博山豆腐箱子这道菜,属于“酿菜”的一种。江南的面筋塞肉、油豆腐镶肉、八宝豆腐袋,也属于和豆腐箱子差不多的做法。尤其是八宝豆腐袋,炸得黄黄灿灿的,掏空,用馅子填至鼓鼓胖胖的。再用一根烫过的韭菜扎住,蒸好,浇汁儿,也很是好吃好看。还有客家的煎酿豆腐、煎酿苦瓜、酿辣椒和酿茄子……我去过南方很多很多地方,所见可以说是无所不“酿”,都好吃。
而要说最精细的“酿菜”,我得说两样。一样是酿螺蛳,那可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还有一样,就是孔府菜里的酿豆莛:把去掉头尾的豆芽穿空,里边酿上鸡茸、火腿,油淋而成,红白相映,色香味绝佳。如此的精工细做,倒不像是在烹饪,而更接近于微雕艺术了。
关于博山豆腐箱的渊源,故事很多,传说也很多。我爱瞎琢磨,我了解太多借所谓名人之名附会美食之事,什么乾隆、慈禧、苏东坡,无非是百姓的民间传说而已,一笑而过就可以了。真正的渊源还是要有文字和历史记载的才为准。在考究博山豆腐箱渊源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道叫厢子豆腐的菜肴多次出现在乾隆皇帝的膳单中。《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了乾隆三十年他巡视江南时的膳饮情况,其中闰二月二十六日早膳是这样记载的:
“卯初,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
“辰初三刻,理安寺进早膳,用折叠膳桌摆:鸭子八鲜镶厢子豆腐一品;燕窝火熏肥鸡一品;羊肉片一品;羊乌叉烧羊肚攒盘一品;匙子饽饽红糕一品;蜂糕一品;竹节卷小馒头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随送羊肉片烫粳米糜子米膳一品,金丝粉汤一品。额食二桌:奶子二品、饽饽十品,十二品一桌。内管领炉食四品,盘食四品,八品一桌。
“上进毕,赏皇后攒盘肉一品,令贵妃厢子豆腐一品,庆妃蒸肥鸡一品,容嫔羊肉片一品。”
正月十八日早膳是这样记载的:
“卯正,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
“卯正二刻,涿州行宫进早膳,用折叠膳桌摆:皇太后赐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一品、燕窝锅烧鸭子一品、猪肉馅侉包子一品。燕窝肥鸡挂炉鸭子野意热锅一品、厢子豆腐一品、羊肉片一品、羊乌叉烧羊肚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一品。上传叫冯鼎做:鸭丝肉丝粳米面膳一品、鸭子豆腐汤一品。”
而在满汉全席“九白宴”中,我也发现了厢子豆腐的名字,是热菜四品之一。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赐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后来,道光皇帝曾为此作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羌岁献帝京罗。”在这宴会上,有份食单便有这道厢子豆腐:
“丽人献茗:熬乳茶。乾果四品:芝麻南糖、冰糖核桃、五香杏仁、菠萝软糖。蜜饯四品:蜜饯龙眼、蜜饯莱阳梨、蜜饯菱角、蜜饯槟子。饽饽四品:糯米凉糕、芸豆卷、鸽子玻璃糕、奶油菠萝冻。酱菜四品:北京辣菜、香辣黄瓜条、甜辣乾、雪里蕻。
“前菜七品:松鹤延年、芥茉鸭掌、麻辣鹌鹑、芝麻鱼、腰果芹心、油焖鲜蘑、蜜汁蕃茄。膳汤一品:蛤什蟆汤。御菜一品:红烧麒麟面。热炒四品:鼓板龙蟹、麻辣蹄筋、乌龙吐珠、三鲜龙凤球。饽饽二品:木犀糕、玉面葫芦。
“御菜一品:金蟾玉鲍。热炒四品:山珍蕨菜、盐煎肉、香烹狍脊、湖米茭白。饽饽二品:黄金角、水晶梅花包。御菜一品:五彩炒驼峰。热炒四品:野鸭桃仁丁、爆炒鱿鱼、厢子豆腐、酥炸金糕。饽饽二品:大救驾、莲花卷。烧烤二品:持炉珍珠鸡、烤鹿脯。膳粥一品:莲子膳粥。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告别香茗:洞庭碧螺春。”
后来,故宫宫廷学研究专家苑洪琪在《御茶膳房•膳底档》中发现了厢子豆腐这道菜的做法,“用香芹、蘑菇、笋丁、莲子、红枣、苡仁等原料放进油炸豆腐中,因为豆腐呈盒状,里面装着多种原料的馅儿,看上去很像古代妇女梳妆的镜厢,因此得名——厢子豆腐”。
看到苑洪琪对这道厢子豆腐的做法和形状的描述,我觉得和博山豆腐箱的渊源一定很深。突然想起了博山的两个人。一个是给幼时的康熙做过老师的一代帝师孙廷铨,一个是孙廷铨的长子孙宝仍,后者曾出任过光禄寺掌醢署署正,掌管宫廷饮食。
有个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路过山东,曾专门到颜神镇(今属博山)瞻仰康熙内秘书院大学士博山人孙廷铨的故居。孙家人做了“博山豆腐箱”款待,乾隆皇帝赞不绝口,从此,博山豆腐箱闻名天下。但如此重大之事,史料皆不可查,这传说绝不可信。还有一说,豆腐箱是咸丰年间博山厨师张登科从京城归来招待朋友所创的,但有清乾隆《御茶膳房•膳底档》在先,张登科之说也不可信。
那么有一个可能,就是孙宝仍将宫廷膳食“厢子豆腐”带回博山,民间的不如宫里精致,而且民间多不知镜厢子为何物,经过博山本地化的演变,以小巧变实惠,以俗名替代雅名,以肉馅代替蔬果,最后成了“箱子豆腐”。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博山水质硬,导致当地人发音不卷舌,譬如说桌子椅子筷子都不带“子”音,直接说桌椅筷,箱子也是一样,“箱子豆腐”也就成“箱豆腐”。如此菜名意思就不甚明了了,所以最终叫作了“豆腐箱”,同样不带“子”音。同时还是因为当地水质硬,所以博山饮食中多以酸来中和,油粉、酸煎饼莫不如此,所以菜肴酸味也重。这和山西人爱吃醋同理。正因为此,博山豆腐箱的浇汁也是酸咸口的炒肉片的做法。
似乎有些眉目了,但还是我的揣摩而已。
我还读过一篇文章,说西冶工坊的名厨朱一录,创制了一道“山楂箱子”,用传统的博山民间糕点山楂糕做一个箱子的造型,充以核桃、芝麻、莲子等馅料。这是典型的甜口美食,爽滑细腻,甘洌微酸,开胃消食。我很想尝尝。
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废话。真的,吃过很多馆子,吃过很多豆腐箱子,我记忆中最好吃的豆腐箱子,还是小时候母亲给我做的。母亲已经走了30年了,我很想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