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鸡面,山东最好吃的一碗面
聊城临清有一美味,名曰捶鸡面,很是好吃。我曾经吃游各地,吃过很多很多的面,仅就山东而言,窃以为,捶鸡面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碗面。
要挑好鸡一对,公母各一,公鸡要红冠黑爪、打鸣报晓的大公鸡,母鸡呢,一定要肥硕得油脂丰厚的走地老母鸡。公鸡健硕,选其最嫩的鸡脯肉,用刀背斩茸捶打成泥,磕一枚鸡子,取蛋清,抓匀腌渍,再掺入绿豆淀粉,讲究一点的要用藕淀粉或者菱角粉,搅拌上劲,按压成团,再用木锤和擀面杖一点点捶打揉擀成一张圆圆的薄面片,几可透明,最后切成细条,入锅煮沸,捞入碗中。
那只老母鸡,就清炖取汤。几片葱姜,一小勺盐巴,几粒花椒,除此不要再多调料,吃的就是这走地鸡的原汁原味。火要小火,炖要慢炖,直到皮开肉绽,其肉脱骨,其汤清澈,上漂一层黄灿灿的鸡油,这才是一锅好的鸡汤。
煮好的捶鸡面,再浇上一勺清鸡汤,面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光滑细润,软嫩滑爽,而汤油润香醇。一碗面,汤鲜面美,人称“吃鸡不见鸡,吃面不是面”,大赞!味蕾之上,鸡飞凤舞,好!
这碗面,是我有一年作为美食顾问,带央视《味道》栏目拍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沿岸的美食时,在聊城临清一家叫尹林居的清真馆子吃到的。后来再去聊城临清,聊城大学的赵勇豪教授知道我喜欢这一口,又特意带着我去吃了另一家,做得更精细了,加了虾仁,面爽滑,鸡汤熬得也香,吃了三碗方才知足。
据说,在“临清码头”这个金瓶梅故事的发源地一带,还有一道捶熘杏叶虾,也很是好吃。这道菜和捶鸡面的做法倒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处。每当麦熟杏黄的时节,也是河里的青虾最为肥美的时刻,趁着晨曦,去河边,在一笼纱网中洒下诱饵,网数十只青虾,剥去外壳,去掉虾头,开背去掉沙线,却留下尾巴,像一只凤尾般飘逸。再用葱椒绍酒腌渍过,然后沿着虾的开背处,撒上用鲜莲藕研磨晒干、细腻洁白的藕淀粉,再略抖净,挥木锤,将虾肉捶成杏叶状近透明的薄圆片。这捶打也很讲究,有死捶和活捶之分:死捶是每一锤实实在在地砸到虾肉之上,却无回弹之举,虾肉就会发硬、发死;所谓活捶,是木锤落到虾上接着回弹,这样捶出的虾肉才会松软、滑爽、鲜嫩。
虾敲好了,烧一锅清水,待水面泛起虾眼一样大小的水珠,在这“虾目水”中,下杏叶虾片,汆熟;再取锅,下一勺吊好的清汤,用精盐、胡椒调味,下汆熟的虾片,白汁熘炒,勾芡翻匀,兜炒,待芡汁裹匀,淋些许葱油,一道白中透红、鲜美嫩滑的捶熘杏叶虾就好了。
我早有耳闻且向往已久了,过几天去聊城,一定央人做一道尝尝。
捶熘杏叶虾这道菜我还没吃过,但我在厦门融绘状元楼,品过好友张淙明烹饪的一味金汤浸敲斑节虾,和这道捶熘杏叶虾极为相似,今日想起犹是难忘,似一缕虾香犹在唇齿留香。
将新鲜斑节虾剥壳留尾,于背部剖开却不斩断,去虾线,展平。虾两面拍干淀粉,置于案板,取一小木槌,长一尺余,粗寸许,于虾身之上反复均匀敲打,硿硿嘭嘭之声不绝于耳。需慢敲而轻捶,过之则成虾泥,轻则虾纤维不断食之无味。与李太白所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待捶打至薄薄的虾片,提起对亮光,似有半透明之状,方成。
薄薄虾片既成,再用氽之烹调技法,烧铁锅,滚沸水,将虾片入沸水汆烫片刻。此过程甚为讲究火候,过烫则虾肉紧,过生则腥,待虾肉色白透明,捞入盘中,浇上南瓜做的汤汁,一道金汤浸斑节虾成矣。虾尾鲜红呈扇形,金汤艳黄,油菜翠绿,清新而又色艳,煞是好看。就味道而言,南瓜金汤略略甜味,仅用海盐提鲜,口味淡雅之极,斑节虾的肉质完全凸显出来,嫩滑鲜美,清口爽脆。
还有一次,我带队拍摄美食纪录片《搜鲜记》,在福州吃过的一味肉燕,其做法也颇有相通之处。这碗肉燕是在福州三坊七巷一家叫同利肉燕的老店吃到的。膀大腰圆的伙计架设肉墩,选后腿精肉,置于墩上,挥舞木锤,上下翻飞。此木锤长二尺,头长约一尺为圆柱状,后一尺为把柄。锤打看似简单,耳边只闻叮当叮当之声不绝,但细观之下发现其甚是讲究亦颇有技巧:右手持木锤,每捶一下,左手需伸食指、中指将肉泥按顺时针搅拌一下,捶一下搅一下,如此方可使肉的纤维变得更加劲道。
新鲜精瘦肉锤打成泥,撒上薯粉,如同和面般,揉成肉泥粉团,置于案板之上,手持擀面杖,反复压碾,擀成薄片。此法类于擀馄饨皮,待擀至其薄如纸,取一圆棍,将圆皮缠绕其上,或折叠刀切,或用剪刀裁剪。此中尚有讲究,切成丝状称为“燕丝”,切成片状则称为“燕皮”。燕丝可如面条般煮熟食用,因含鲜肉,清水煮之亦美味。而燕皮则包裹肉馅,称为肉燕。
肉燕的包法也讲究。一小姑娘将肉燕皮置于手上,一角放馅,用筷子顺势卷起,手紧握,用拇指、食指环绕捏紧,一只肉燕就做好了。包好后的肉燕肚鼓尾散,形若燕状。下锅煮熟,燕皮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光滑细润。尝之,其肉馅口感软嫩,汤鲜燕美,味蕾之上肉燕纷纷飞!
一鸡,一虾,一肉,吃鸡吃虾却不见鸡虾,味道却胜过吃鸡虾肉。烹饪之妙,尽于此。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