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日路过菜市,见有人在卖小鸡雏,在一个箩筐里,奶黄黄、毛茸茸的,嘤嘤地叫着,像一个个小绒球,挤来挤去,很是可爱,而我,却突然想起一道叫“炸八块”的老鲁菜来。
春初小鸡雏孵出,再养两个多月,小鸡的冠子长出来,公母也就分出来了,小母鸡留着养大下蛋,小公鸡就杀了解馋,所以这道菜又叫“炸春鸡”。
一斤多的小雏公鸡,宰杀去净重八两,斩去嘴尖、翅尖和爪尖,挥利刃,斩腿两块,翅两块,胸两块,头颈一块,臀部一块,是为斩八块,这是山东鲁菜的做法。也有的是将头、颈、翅尖、臀尖去掉,斩腿二、翅二、胸二、脊二,也是八块,这是京鲁菜的做法。
鸡八块斩好,先用刀背一一拍过,使其皮肉松弛,再抽去腿骨和肋骨,入酱油、料酒、葱、姜汁腌渍。旺火热锅烧油,油四五成热,将鸡八块挂蛋糊,下入油锅,炸至鸡肉断生上色,捞出,油温升至九成,再下鸡块复炸至皮酥金黄,在盘中摆成鸡形。趁热配椒盐蘸食,色金黄,皮酥脆,肉嫩似有汁盈口,实在是好。
最好吃的那块,其实是鸡臀,这是我的最爱。别小看这鸡臀,它还有几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凤尾”呀,“鸡牡丹”“鸡美丽”呀,我觉得,这才是鸡身上最美妙的滋味。记得闫涛兄说这鸡臀“一颗颗宛如银杏果,尝之无它,思之不安,颗颗香滑,阵阵暗香涌动”。我曾在广州吃过一次鸡臀焗饭,一锅之内百十个鸡臀,更是大妙。
袁枚《随园食单·羽族单》记载过一道“灼八块”,不过不是炸食,而是炸完再煨炖。原文是这么记载的:【灼八块】嫩鸡一只,斩八块,滚油炮透,去油,加清酱一杯、酒半斤,煨熟便起,不用水,用武火。
灼,古代即是炸,滚油炮透的意思。清酱就是酱油,古时酱油是大豆、酵曲和盐酿制的,春天制曲、夏天晒制、秋季出油、冬季储存,酱缸的第一抽,称头抽,颜色艳,味最鲜美。秋天霜降后打开新缸,汲取头抽,故称秋油。南方江苏浙江一带称酱油为伏油、秋油或母油,北方直隶山东一带则叫清酱,由此可见此菜确实源于北食鲁菜。
虽然没吃过袁枚版的“灼八块”,见其菜单,想来也是极好,再想想,这做法用清酱一杯、酒半斤,和“三杯鸡”倒似是也有些渊源。
清宫膳品中有一道“煠八件鸡”,据说就是炸八块的由来。《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了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的膳饮情况,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八日在紫泉行宫膳食档是这样记载的:“酉初,上至看灯楼,看花炮盒子。放盒子时随送上用:丰登宝盒一副,元宵一品(三号黄碗)膳房筋、茶房叉子”;“看花炮毕,还行宫伺候。煠八件鸡一品,醋熘脊髓一品,火熏猪肚一品,小葱拌小虾米一品,涿州饼子一品。”
“煠”同“炸”;“八件”就是“八块”,由袁枚《随园食单》的灼八块,以及《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中的煠八件鸡来看,这炸春鸡颇有渊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