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标准和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提出
世界银行提出了划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分类标准,每年依据上一年各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的估计,修改对世界各经济体的分类。国民总收入(GNI)是指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再减去对国外的要素支出。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国外要素的收入和支出相对较少,因此人均国民总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基本相当。
根据2018年5月世界银行公布的新标准,人均GNI低于1 006美元的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介于1 006~12 235美元之间,而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NI则高于12 235美元。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划分为“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NI介于1 006~3 955美元)以及“中高收入国家”(3 955~12 235美元)。
收入分组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元币值因美元的通货膨胀带来的变化,收入水平的绝对标准则体现了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所决定的购买力水平或消费水平。低收入水平表明其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低下,高收入水平表明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富裕的程度。其实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高收入水平的下限,例如美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大约为高收入水平下限的5倍。
按照世界银行2018年分类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 006~12 235美元之间的国家,是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这一收入水平的区间是很大的,除了少数极端贫困的低收入国家之外,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
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概念。世界银行发现,很少有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其收入水平始终无法达到高收入水平的下限,长时间停留在中等收入状态,似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在20世纪,除少数依靠石油出口而成为富裕国家的石油输出国之外,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量上来看,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 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 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 469美元,2014年更是达到了28 101美元,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84.6美元,2014年仍只有2 865美元。墨西哥1973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 000美元,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2017年人均GDP只有8 610美元,40多年后仍只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但是,过去被认为是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如阿根廷,现在收入水平已经超过了高收入水平的下限。阿根廷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 000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上升到了8 000美元以上,但到2002年因汇率变化又下降到约2 000美元。不过到2017年其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13 040美元,已经超过了高收入水平的下限。这一事实表明: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只不过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陷阱而已,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