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效应的检验和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根本原因
1.对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加速效应的检验
我们可以利用既有的历史实证数据,来检验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现象是否存在。以下数据源于乔根森所著《生产率(第二卷):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中的发达国家1947—1973年长期经济增长的数据(见表4)。
表4 1947—1973年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数据

采用计量方法对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Y i=0.93K i+0.002 78,整体F检验P值:0.005<1%,模型有效。这一回归结果表明,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资本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线性比例关系。尽管实证结果的系数只有0.93,距离理论结果1有7%左右的差距,Wald检验P值为78%,但基本证实了:稳态的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趋向于等于资本增长速度。
采用计量方法对经济增长速度与技术进步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Y i=2.07A i+0.002 94,这一回归方程的整体F检验P值:0.002 1<1%,模型有效。这一回归结果表明,长期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率之间存在线性比例关系,并且比例系数为2.07倍,显著大于1倍的线性比例关系(Wald检验P值为5%)。这表明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率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加速效应,技术进步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将提高二个百分点,其倍数系数取决于加速倍数。
其实上面两个计量模型的常数项基本上都等于0,这表明,技术进步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积累速度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线性比例的关系,而且近似于正比例关系,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我们前面关于长期稳态经济增长中,经济增长率与资本积累速度相等的理论推断,而且证实了技术进步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加速效应。
2.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加速效应的作用下,为什么众多发展中国家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阶段?从理论逻辑来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技术创新和进步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即便发展中国家可能有更高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加速倍数,但是过低的技术进步率最终还是将导致其长期的平均增长速度过低,使其迟迟不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从实证研究来看,乔根森实证研究的数据已经揭示了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有效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日本在1947—1973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9%,其中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达到11.5%,有效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达到2.7%,反映技术进步速度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达到4.5%。同一时期韩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7%,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达到6.6%,有效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达到5.0%,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达到4.1%。从这些数据我们验证了这样的判断: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获得高速经济增长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基本条件。
反之,二战之后众多获得独立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曾试图通过外部的资本援助和自身资本积累率的提高来提高资本积累速度,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这在其初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来看,缺乏自主技术创新和进步的能力最终将导致其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较低的技术进步速度终将导致其经济增长速度在很低的水平上徘徊,使其即便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增长,也无法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例如有研究揭示出1940—1990年之间阿根廷和巴西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分别为0.005 4和0.011 4,明显低于日本和韩国在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这也就是为什么直到1990年,阿根廷和巴西这两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还未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