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对策
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大学普及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高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效率,而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则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率,也有利于提升研发投资比例。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对策包括以下几点:
1.提升普及性基础教育水平
中国已经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之后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以当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除以三年前初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可以计算出2014—2016年升入高中阶段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866、0.890、0.965,这一数据表明义务教育之后高中阶段受教育人数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从绝对数值可以发现,中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016年高中阶段招生数为1 396万人,五年前的2011年这一数据为1 664万人。2016年,初中阶段招生数为1 487万人,2011年,这一数据为1 634万人。由此可以发现,升入高中阶段人数比例的上升与招生人数的下降有密切的关系,而招生人数的下降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的影响。在不需要增加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升入高中阶段的人数比例自然会上升。这些数据也表明中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十二年制的基础教育。尽管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但绝大多数适龄人群都可以完成十二年制的教育。基础教育在目前的中国已经不成为问题。
提升中国普及性的基础教育水平关键在于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水平差距比较大,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且中国农村教育所涉及的农村学生人口比例占到40%~50%,这一比例是很大的。
一般认为,人群中的智力分布服从于正态的随机分布,如果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不能够接受正常质量水平的教育,那么这部分人群的智力能力就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这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浪费,也抑制了全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农村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全社会发展的问题。提升偏远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师资质量水平,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提升偏远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经济待遇,其收入水平应该达到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偏远和农村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应当明显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才能使得优秀人才愿意在当地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保证当地师资质量水平的经济基础。
(2)对偏远和农村地区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培训。除了在教师来源上严格把关之外,也必须对在任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由于教师职业具有终身特点,有的在任教师其基础水平较差,或者其知识水平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只有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才能够持续提高教师的质量水平。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发达地区或教育先进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能够被教育落后地区分享。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手段,由具有一流教育水平的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当地的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和作业批改,这是迅速提高教育落后地区教学质量水平的捷径。这种方法付出的经济成本也比较低,是迅速提升全社会教育质量水平的有力手段。
(4)教育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该为偏远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需要国家层面上的管理机构和财政部门对提升全社会的教育质量水平有更加清醒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2.提升大众化的大学教育水平
中国大学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上升,到2018年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1%,开始进入普及性大学教育阶段。
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可以发现主要体现在大学的毛入学率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刚刚跨越或者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兴国家,这些国家的大学毛入学率基本上都超过了50%,有些新兴国家的大学毛入学率甚至高达90%以上,例如韩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还需要提升大学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应该逐年提升大学的毛入学率至60%以上的水平。
目前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已经占到了国民总收入5%以上,在这个比重下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普及性的高等教育。由此来看,中国大学毛入学率逐步提高到60%以上的水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大学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也应该逐步提升中国的大学教学质量。中国为了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已经采取了种种有效措施,相信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使相当一部分中国的大学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中国一般大学的教学质量也应该随着教师质量的改进逐步得到提升,中国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数量逐步增加,可以成为一般大学师资的主要来源,使得一般大学的师资质量逐步提高,这是提高一般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从提升中国普及性大学教育水平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到普及大学教育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特别是成为一个一流发达国家的意义。由于一流的发达国家都有高水平的普及性大学教育,因此,这是成为一个一流发达国家的必要条件。高水平的普及性大学教育使得全社会教育水平得以提高,特别是通过普及大学教育使得知识阶层的劳动力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和中坚力量,由此可见高水平普及性大学教育对于成为一个一流发达国家的作用。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极大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1998年开始的普及性大学教育进程极大提高了全社会知识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但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充分认识到普及型的高水平大学教育是未来中国成为一流发达国家的必要条件。
3.提升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水平
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提升全社会研发效率的基础,因为研发效率主要取决于研发工作者的素质。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水平来看,一流的发达国家在普及大学教育的同时也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这么说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成为一流发达国家的必要条件。
一些经济发达的小国可以借助于欧美一流大学来培养自己的研究生,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规模如此之大基本等同于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量,完全依靠欧美一流大学来培养自己的研究生是不可行的。因此,中国必须发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在提升数量规模的同时提升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具体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教育发展管理中的问题,本节在这里不展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国家财政对研究生教育支出规模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