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状况的评价
通过对研究状况的归纳,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不足: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及其结果上,能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呈现出来的指数化特征表明技术创新进步驱动经济发展的速度具有加速的特征,虽然这一特性可以从资本积累速度、质量改进速度、产品种类增加速度、学习与经验积累速度多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直接解释,但这些解释没有揭示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驱动技术发展这一经济和技术相互促进,导致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呈现出加速现象的内在机理。
总结已有的基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型之后可以发现,既有的研究没有充分揭示技术创新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在已有的模型中,技术创新和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是没有关系的,这就导致了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弹性只能是1。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经济增长速度等于资本增长速度乘以资本的产出弹性,加上劳动的增长速度乘以劳动的产出弹性,再加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a。由于a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速度、产出弹性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弹性为1,即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增加一个百分点时,经济增长速度也增加一个百分点。
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弹性为1时,既有的理论没有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可能:技术创新不仅仅通过提高已有要素的产出弹性或边际生产率水平,进而直接提高了经济增长率,而且较高的边际生产率也提升了要素数量的增长速度,使得经济增长率达到更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实际弹性应该大于1。这一现象是已有理论所忽视的。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在短时期内可以有比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年均为2%~5%)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发达国家增长速度的2~3倍,有极少数国家其高速经济增长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并达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平均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不能成为发达国家。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可持续性的问题,应该有某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了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第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显著差别,这一事实表明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应该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才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或者能够高速增长、或者处于停滞或低速增长的状态,这才使得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着显著的差距。
如果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揭示出技术创新不仅直接提升了要素的生产率水平、经济增长速度,而且通过提升要素增长速度,进而进一步提升了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导致技术创新速度对最终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数量上有加速的作用,我们就能够发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技术创新的速度,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就在于技术创新的速度太低。
对资本积累问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刻。虽然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是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和进步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深刻。资本积累以技术创新和进步为前提,同时资本积累也是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积累是技术创新和进步的一种拓展,通过技术创新和进步以及相应的资本积累,由此产生技术创新和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并形成产业革命,这是第一次产业革命至今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我们应该对此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
人们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已经发现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交替演进现象,即技术创新首先表现为产品创新,但新产品出现后,这一产品创新程度和速度随着时间的延续呈现递减的状态,而降低成本的过程,创新程度和速度则随着产品性能的逐步稳定而增强,但无论何种技术创新,其技术创新的速度都会随着技术创新潜力的耗尽而降低,甚至归于零。与技术创新速度变化相伴随的是产业规模随着时间(即技术进步的速度)而变化,新产品创立时产业规模狭小、增长速度缓慢,随着技术创新,产业规模逐步加大、增长速度加快。但随着技术逐渐成熟,技术创新的潜力耗尽、技术创新速度逐步减缓,产业规模也逐步达到其最大规模。这一技术创新速度变化的规律及其所决定的产出规模变化的规律表明:存在着一条反映技术进步共同规律的曲线,这一曲线具有逻辑斯蒂曲线的特征。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未揭示出技术创新所导致的技术进步为什么具有逻辑斯蒂曲线的特征。既然技术创新和进步呈现指数化的特征,我们应该对呈现指数化特征的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展开研究,找出其决定因素、揭示其内在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