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状况
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由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跨越的中等收入陷阱,导致其长时间滞留于中等收入阶段。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中等收入的上端水平,能否通过持续的、快速的经济增长,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障碍,使中国成为高收入水平的国家,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世界银行的专家学者(Indermit Gill and Homi Kharas,2007)通过对众多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长期增长状况的归纳发现,除少数国家能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的上限(2007年这一标准为10 000美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滞留于中等收入水平,因此存在着阻碍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学者也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存在(程文和张建华,2019;魏熙晔等,2019)。
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判断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否能够持续,其所能够达到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否使得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超越高收入水平的下限。目前经济学者对此问题缺乏一致的判断,有以下三种不同观点:
1.认为中国经济能够通过持续快速的发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这种观点是依据中国过去和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得出的判断。中国保持了40年左右的中高速经济增长,至2019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已达到人均1万美元的水平。按照目前6%左右的增长速度计算,中国将在未来的5年左右的时间内即2025年左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认为中国经济将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般存在一些共同的经济现象,如收入分配极不平等、过度城市化导致城市高失业率、政府腐败无能、社会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社会动荡、经济体系极不稳定等现象。中国经济已经表现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现象,如收入分配极为不平等、公共服务效率不高等(郑秉文,2011)。这些现象构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障碍,构成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王友明,2012)。
此外,依据目前中国的资本积累率、劳动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趋势状况来判断,中国未来已再难以保持其高投入、高经济增长率的趋势,这也是中国经济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原因(周文和孙懿,2012)。
3.中国经济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决定性因素
认为中国经济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能否转变为技术创新和进步,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寻找到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对策(张卓元,2011)。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学者做了众多的研究,现将最新的研究概括如下。
龚刚、魏熙晔、杨先明等(2017)在增长理论框架下,从技术进步的视角,对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机制和条件进行研究,认为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取决于后发国家依靠自主研发所获得的技术增长率是否高于前沿国家的技术增长率,并认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制度基础。蔡昉(2019)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存在门槛效用,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取决于能否保持可持续增长动力。朱玉成(2020)认为中国目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五大挑战,如果通过落实以下五个方面的政策:鼓励创新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打造人力资本的质量红利、有效保护环境、扩大开放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中国完全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胡莹、陈韬(2019)认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了中国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和以中国为枢纽的“双环流”的世界经济条件,为中国的高质量增长提供了保障,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指导思想和正确路径。
孙振清等(2019)从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专利技术的角度,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指出中国已经迈入长技术循环周期,已经具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能力。张建华、程文(2019)通过实证的对比研究认为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的发展,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杜宇玮(2018)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此,中国应当通过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培育中高端本土消费市场,由传统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型来实现创新驱动,进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华民(2018)从国别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增长中面临的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代际贫困陷阱的成因、后果以及各国的应对措施,认为只有“制度红利”“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得到充分的释放,中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李月、邓露(2017)研究发现中国的创新效率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提升知识存量占比、提高R&D投入效率以及加大企业的创新规模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路径。姚树洁(2018)回顾了过去40年发展历程,指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及挑战,然后提出“内生增长,马阵跨阱,板链拉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理论及战略路径。
综上所述,经济学者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有一共同认识:中国必须构建以技术创新与进步为主要驱动力的动力机制,实现本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对以上三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状况的不同观点,我们有以下评价:
第一种观点是依据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来外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这种外推方法得到的结论过于乐观。中国目前已难以保持较高的资本积累速度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不仅因技术创新方式与效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且会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简单外推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逻辑上难以成立。
第二种观点则过于悲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般存在一些共同的负面现象,这大都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结果,虽然其中部分现象可能成为妨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但不构成根本原因。只要能解决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效率低下这一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这些妨碍进一步经济发展的现象就会被克服。
第三种观点正确认识到了技术创新与进步这一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因素,提出了正确的对策方向。这需要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特别是技术创新和进步的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寻找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