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

五、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效率关键在于提高全部生产要素的效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国有企业所占用的资本相对比较大,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国有企业的资本效率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劳动方面则涉及就业结构的转变问题。

1.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就已经开始进行,直到现在尚未完成。国企改革未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效率并没有达到理想目标,从资本的收益率、劳动生产率、国有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大小等数据来看,虽然在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效率,但是整体的效率并不高。在政府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往往凭借垄断地位获得比较高的资本收益率,但是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却不能够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特别是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还高于国际水平。在竞争性的领域,国有资本的收益率水平往往又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国有企业缺乏人格化的所有者,企业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不可能通过持有企业资产分享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提高工资福利水平侵蚀企业的利润,导致企业资本的利润率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国有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垄断地位来获取高额的要素收入,企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动力就会比较小。竞争程度较高的国有企业虽然外部竞争压力下也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但如果存在工资侵蚀利润的空间,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也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对利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技术创新和进步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企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效率比较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相对较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较高,这样的企业一定是能够获得利润的,竞争性条件也迫使企业只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进而获得利润。

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通过充分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途径来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竞争性国有企业领域,必须通过改革形成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动力。引入非国有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的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是通过所有制改革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一大途径。改革企业的分配方式,通过分享企业的利润、引入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是抑制工资侵蚀利润现象,提升管理阶层、核心技术人员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相对垄断的国有企业所在行业,应该尽可能减少行政垄断的程度,尽可能放开社会资本的进入,由此来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环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方向之一。通过尽可能减少行政垄断,可以大幅度减少因行政垄断所带来的低效率。

第三,在自然垄断或者必须垄断的国有经济领域,除了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之外,应该加强对技术进步状况的考核。可以通过评估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质量、参照发达国家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同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评估其技术创新和进步的状况,以此来形成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

2.推进就业结构转变的对策

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转变的最显著特征是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上升,这标志着农业劳动力逐步改变了过剩的状况。实证研究也表明,凡是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基本上在10%以下,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上,绝大部分在20%以上。只有一小部分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在10%左右。这些实证数据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为特征的就业结构转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充分必要条件。

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在2017年大约是25%左右,明显高于农业产出8%左右的比重,这表明中国就业结构的转变速度远远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速度。就业结构转变速度过低,可能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障碍。而推动中国就业结构转变恰好能够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做出贡献。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推动中国目前就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中国就业结构的转变,至少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农村的新生劳动力基本转移到城市部门进行工作,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达到将新生劳动力培养成为合格劳动力的要求。因此,应该提升农村学生平均受教育年限,普及中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为他们将来在城市部门进行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转移到城市部门专业工作的需要,防止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中年阶段之后因年龄较大无法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般体力劳动者在城市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小,只有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劳动力可以在城市部门终身就业,否则就会产生转移之后的劳动力又回流到农业部门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就业结构转变的速度。因此,所有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应该都受到适当的培训,使他们都能够获得专业技能,具备在城市部门终身就业的能力。专业技能培训可以由政府部门来组织进行,也可以由政府资助、企业部门来组织进行。

第三,改革农村财产制度和户籍制度,使得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不再眷恋其在农村的资产。

在城市部门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应当获得城市居民同等的一切权利,包括子女上学的权利、养老失业保险的权利、医疗保险的权利、购买住房的权利等,使他们能够在城市部门终身就业。为此应该改变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其在农村的财产主要是两项,一是农村的宅基地和住房,二是农业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为了使其财产能够变现,首先应该允许宅基地和住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通,使之可以变现。可以对其变现之后的现金去向加以限定,例如必须购买终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及城市住房。其次,应该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权,使之具有可转让、可继承的特点,为其交易奠定基础。

3.资本市场的改革对策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来配置资本资源,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相对较低。由于中国全社会的储蓄率高达40%以上,这使得全社会的宏观资本杠杆相对较高,有潜在的金融风险。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另外一个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不足:中国的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规模相对较低,未能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于扩大直接融资、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和规模的作用。

依据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为了有效提高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规模,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逐步将分业经营的银行业逐步转变为混业经营,充分发挥银行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信息优势、管理优势、风险控制优势等,以提高银行资本的配置效率并提升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宏观资本杠杆、降低金融宏观风险。中国的银行业所涉及的资本规模非常大,通过混业经营逐步提高银行直接投资比重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资本效率有至关重要作用,应该谨慎逐步试点来达到混业经营的目的。

第二,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产业。

风险投资通过风投资本家和专业管理者来管理风险投资行为,能够有效约束风险、激励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为技术创新者将其技术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提供资本保证。目前中国风险投资规模已经接近万亿水平,风险投资资本的收益率远远超过银行资本的收益率,这说明中国风险投资的效率较高但是规模不够。因为40%以上的储蓄率说明中国可以投资的资本规模高达30万亿元以上。因此,当务之急在于扩大风险投资的规模。为此应该在风险投资人才培养、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上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扩大风险投资业的资源基础,对风险投资的收益进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是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有力手段。

第三,规范和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使得中国证券市场规模达到了足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程度,但是中国证券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并不理想,表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整体的资本收益率并不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整体收益率比较低。欺诈上市、市场炒作行为普遍存在,这是导致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整体资本收益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从推进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规范和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可以有以下对策:

对上市的技术创新类企业再融资行为给予鼓励。为此应该降低此类企业再融资的门槛条件,提升其再融资的规模。通过这一措施可以有效扩大已经成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投资规模,从而提升技术创新的规模和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效率。

对技术创新类企业上市给予优惠条件。科创版的设立是优先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的有力措施,应该加快推进。

改革上市与退市制度。降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要求,由审批制逐步转变为核准制,由社会机构和上市企业本身来承担诚信上市的义务。对弄虚作假、欺诈上市行为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甚至刑事处罚,以提高证券市场的诚信水平。修订退市条件,对于已经达到退市条件的上市企业尽快予以退市,使得证券市场具有优胜劣汰的正常功能,从而抑制证券市场的欺诈行为和炒作行为,为优秀上市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策,是一位理论研究者基于理论逻辑提出来的对策,有一些对策只是涉及对策目标和对策准则,涉及具体经济部门的实际对策还依赖于实际工作部门和研究部门根据实际状况来制定,从而提高对策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在这些对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目前社会储蓄率高、市场规模大、中央集权体制动员能力强的优势,应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使技术创新和进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强大动力,使中国经济不仅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