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演变与成就

二、中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演变与成就

1.新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的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代,第二个阶段是市场经济时代。

在第一个阶段,新中国逐步建立了各类科研机构,制订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如“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在这一阶段科技创新战略侧重于军事领域,例如,著名的两弹一星计划。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逐步确定和完善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主导了众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863计划开始,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攀登计划等。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强调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即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2003年启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最新的中国技术创新战略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明确了中国未来十年技术创新战略的原则目标和手段,提出要在十大重点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来确立中国制造的技术优势,这些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的基本特点

在第一阶段,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的确定及其实施主要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来组织,政府可以集中和调动一切有利于创新目标实现的资源,并且以爱国主义思想作为主要的精神激励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可以肯定的是,第一阶段的技术创新战略及其实施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由于战略目标的限制,成功主要体现在军事及其相关领域,民用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并不突出。

从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效果来看,一般认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相对比较低的,这与民用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计划经济体制下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在某些民用领域,中国科技人员也可以取得突破性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例如,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这不仅仅是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而且极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单产水平。

在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了更大的经济活力,加上政府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视及相关政策的作用,这一阶段的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和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产业水平已经逐步摆脱了低端产品的状态,逐步向高端产品转移。研发投资规模、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规模不断上升,推进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使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中国企业所取得的国内专利数和国际专利数持续上升,一些著名的企业已经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地位。这些成就都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取得的,与中国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有效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典型的成功案例

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中国的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营运里程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是目前中国人最便捷的远距离运输工具,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从装备制造技术、营运管理技术、施工技术等多方面都具有世界领先的竞争优势。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技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下、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中国的高铁技术在引进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再创新,并通过集成创新设计制造出了符合中国需要的产品。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创新上是成功的,而且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电信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大亮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固定电话网络十分落后,电话的装机费用和通话费用十分昂贵。时至今日,由于中国在电信领域攻克了程控交换机等技术难关,目前中国的固定电话网络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费率低,这是固定电话网络技术创新发展的显著标志。移动通信网络在稍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2G到5G,中国的移动网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成就。中国的移动通信不仅在网络设备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在终端设备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电信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互联网的商业网络技术在中国也得到了发展和运用,例如淘宝网、微信支付等网络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经济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然,中国的技术创新和进步基本上是全方位的,这里只列举高速铁路技术、电信工程技术,这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他成果不能够一一列出。

4.典型存在较大差距的案例

在看到中国技术创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某些领域中国的技术创新与进步不够显著。

就目前技术创新的状况来看,中国制造2025中第一大项目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技术是芯片制造。自20世纪70年代发明大规模集成电路以来,芯片技术日新月异,技术进步的速度非常快,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已经从微米发展到纳米级。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入芯片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从中芯到汉芯,其中的挫折和教训众多。迄今为止,中国在芯片技术领域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主要是应用端的专用芯片。基础芯片的匮乏使得中国众多涉及信息处理的技术受制于国外,中国每年必须花费大量外汇来进口国外的芯片,这在经济上和在国防上都是存在问题的。

生物医药技术这几十年发展非常迅速,新药层出不穷,已经接近攻克癌症,但中国发明的能够被国际承认的化学药物仅仅只有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等极少数药物,而发达国家现在每年发明到临床应用的化学药物有数十种之多。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新药46个,其中化学小分子34个,生物制品12个。在这些新批准的新药研发公司没有一家是中国的公司。由此可见,中国的生物医药技术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

将技术创新的领域区分为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效率驱动型、客户中心型后,国外研究机构对中国和美国在技术创新能力上进行了比较。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型上远远落后于美国;在工程技术型上则各有长短,中国在高速铁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商业航空、应用程序和系统软件、汽车领域相对落后;在效率驱动型的技术创新领域,中国则具有相对领先地位,例如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的后端工程、仿制药、工程机械、建筑材料、通用化学品等领域相对领先;在客户中心型领域,除了家用电器,中国在互联网零售、互联网软件与服务、智能手机、家居产品等领域均处于落后地位。

具体来说中国技术创新的优势和薄弱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领域是消费端引领的技术创新领域,特别是与制造成本联系在一起的效率驱动型产业。其原因在于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因此,在消费端、需要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产业端,比较容易取得相对较高的创新能力和产业优势。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领域,是需要以基础研究作为支撑的领域,例如生物技术、半导体设计、品牌药、应用程序和系统软件、互联网软件和服务等领域,这些产业领域需要以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开发水平作为基础,中国在这些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领域相对比较薄弱,难以取得技术创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