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状况和企业产品创新决策的特点
以资源有效配置为核心问题的厂商理论对企业在既定技术水平下资源的有效配置行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所需要满足的资源配置条件。以交易费用学说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对企业为什么产生、企业组织的特征、企业的规模及其边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释了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所具有的特征和存在的缘由。以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企业产品创新问题。
1.研究状况
Ben-Zion和Fixler(1981)研究产品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发现:企业是否进行产品创新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需求、创新成本以及其他企业的创新行为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们把创新产品与原产品的关系区分为替代性的和互补性的,同时把创新者分为产业内企业和产业外企业,进而认为两种类型的创新者都更倾向于互补品的创新。
Damanpour(1991)认为产品创新会受到个人、组织和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创新决定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层面和市场竞争两方面。Balachandra和Friar(1997)则将影响企业产品创新的诸多因素归纳为市场、技术、环境和组织四大类。
张昕和王学军(2008)认为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相对容量、创新成本、企业的规模以及拥有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都会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他们发现,企业采用技术创新的收益期望与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容量期望成正相关关系,即创新产品市场容量越大,企业进行创新的倾向越强。
Hausman等(1984)对企业R&D投入与技术进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R&D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存在很强的相关性。Stokey(1995)更进一步发现R&D投入与技术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Crepon等(1998)研究法国制造企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和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R&D投入与作为创新产出指标的专利数具有正相关关系。张世贤(2005)认为技术创新投入存在阈值效应,只有当企业R&D投入达到一定强度,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使得R&D成果实现预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Barker和Mueller(2002)从企业管理层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发现在其他投入要素固定情况下,CEO越年轻、持股越多且拥有营销或研发工作经历,公司会越倾向投入更多的R&D资源进行技术创新。Wiseman和Gomez-Mejia(1998)基于前景理论发现,管理层对公司业绩的预测与技术创新的倾向呈负相关关系。Sitkin等(1995)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代理理论,提出了管理层风险行为的决策模型,从风险偏好的角度研究了管理层对R&D的投资决策差异。
还有学者从市场竞争角度研究企业的产品创新问题。如Chen和Schwartz(2010)研究认为垄断厂商从产品创新中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竞争性厂商生产原先产品的收益。他们运用Hotelling模型,基于产品创新的收益,发现垄断结构下产品创新投资激励比竞争结构下要更大。严海宁和朱劲松(2008)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垄断最不利于企业的产品创新,适度的市场竞争才能有效促进企业产品创新。
2.研究状况总结和产品创新决策的特点
上述涉及企业产品创新问题的研究可将影响产品创新因素区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部分,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R&D投入、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等,市场结构、竞争程度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则构成了外在因素。上述关于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的是描述性研究,有的建立了基本的逻辑关系,有的做了适当的实证研究。这些理论虽从某一方面如R&D投入、企业管理层、市场竞争程度分析了企业产品创新与这些因素的联系,但对于创新产品的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技术创新的研发效率等内在因素之间的联系缺乏具有概括性的理论研究,即缺乏一个能比较全面反映企业产品创新特点和内在决定因素的经济逻辑。这一理论逻辑应该充分体现出企业产品创新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产品创新的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二是技术创新的投入存在规模阈值和效率阈值。我们在以下的研究中将会综合考虑研发投入规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研发效率等因素,期望能够建立起具有内在联系的、普适性和概括性的企业产品创新的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