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人口和经济大国所具备的优势
作为人口和经济大国,在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规模大,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动力和驱动效率,有利于形成社会化的分工,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
中国的市场规模大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从需求角度来看,中国人口规模大,尽管目前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低,但是也可以形成很大的消费规模;从供给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使中国经济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市场需求规模越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预期收入水平越高。因此,市场规模大有利于提升技术创新的动力。从技术创新效率的角度来看,市场需求规模大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研发的效率阈值障碍,为技术创新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从技术创新群集效应的角度来看,市场需求规模大有利于形成社会化分工的产业集群,进而产生技术创新的群集效应,以此来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和速度。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经济体系,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了社会化分工的产业集群,例如机械产业、电子产业等。中国较为完备的产业经济体系可以进一步发展形成技术创新优势的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全社会的技术创新效率和速度。
2.人口基数大,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技术人才
中国有超过14亿的人口规模,目前的劳动力规模大约为9亿。这一规模与欧洲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的规模基本相当,超过了美洲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规模。
劳动力规模大,不仅可以形成多层次的劳动力结构,更重要的在于可以形成具有社会化分工特点的、规模化的和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人才。
人的天赋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布于人群之中,人口规模大的情况下,只要通过适当的教育体系的培养,就可以将其中具有天赋的人群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国如此大的人口规模,只要我们教育体系是有效率的,完全可以产生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并且形成社会化分工的规模效应。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对不同人种智商分布状况的研究也发现,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亚人种的智商平均值较高。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不断的社会进化使得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应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日本经济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也说明了社会进化程度的不同,将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距发达国家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熏陶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只要经过适当的学习,完全可以形成既有高层次人才也有中等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人才结构,为未来中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提供良好的劳动力基础。
3.有利于形成有效率的竞争格局,提升竞争程度,增强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效率
市场规模大、产业规模大、劳动力基数大,有利于在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由于劳动力基数大,在每一个细分的产业,均可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避免完全垄断现象的产生。有效率的竞争格局通过提升竞争程度来形成更加强大的技术创新推动力,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效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能够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形成对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充分保护,又有可能形成过度竞争的市场格局,从而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
4.地区间、城乡之间技术水平差别大,有利于扩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转移空间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而且地域之间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性能够扩大技术转移的时间空间和地域空间,延长技术创新的收益期限,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的收益率。
此外,即便是同一个地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农业劳动力的规模很大,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还高达25%左右。城市化的过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也是技术进步的过程,可以使已有的技术进步扩散到目前的低效率、尚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之中,最终提升技术创新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