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状况
1.问题的提出
从资源有效配置角度来研究市场经济状况的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且达到帕累托最优标准。在企业存在有限规模经济前提下,则存在一个最优企业数量,在这一最优数量下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可以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最低水平,并且市场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源配置状况达到最优。这些资源有效配置理论已经假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技术保持不变,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理论视为既定技术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理论。
技术创新的结果将导致技术的进步,这一问题显然不同于技术不变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知道技术创新的基本状况,因此,我们需要对技术创新这一动态现象给予适当的评价,以确定技术创新的动态水平状况。技术创新需要投资以及适当的竞争条件,因此我们也需要对技术创新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状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弄清楚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条件有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现有的技术水平状况和未来的技术发展的潜力存在密切关系,对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未来的技术发展潜力做出准确的评价,是确立技术创新目标的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2.对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状况的认识
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利润率水平、竞争者数量、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均反映了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状况。
早年熊彼特猜想,考虑到创新能力和预期收益的差距,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垄断企业将更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与之相反,阿罗则论证了垄断会降低创新企业的预期收入,认为完全竞争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从此之后,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技术创新经济学中一个问题。从熊彼特和阿罗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他们均以创新企业利润能够达到最大化作为市场竞争达到有效状况的标准,创新企业的利润率指标是评价市场技术创新状况的指标。
Kamien and Schwartz(1976)在企业之间的创新竞争模型中,Reinganum(1979)引入竞争激烈程度成为内生变量的博弈论模型中,Dasgupta和Stiglitz(1980)在考虑技术特征、需求条件、专用化程度等基本因素的寡头垄断模型中,Spence(1984)在引入创新外溢因素后的模型中,这些模型均以创新强度,即技术创新投资比重的高低,作为评价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状况的标准,即创新强度高的市场结构是有效市场结构。
Greenstein和Ramey(1998)、Chen and Schwartz(2010)研究产品创新时,Goettler和Gordon(2012)考虑产品的可替代性、进入成本、技术外溢等因素研究市场结构与长期创新强度时,亦以技术创新强度作为有效市场结构的评价指标。
众多的关于熊彼特猜想即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亦采用技术指标或者创新强度指标来表示技术创新的市场状况。
3.对技术创新动态的认识
对技术创新动态的评价一般有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两类。
技术创新状态的技术指标有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例如新产品、新工艺的数量以及专利数量,但新产品、新工艺的评判缺乏严格的标准,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技术创新的动态状况。每年专利数特别是国外专利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每年技术创新的结果,但也不够全面,因为有一些技术创新和进步并不表现为专利成果。
反映技术创新动态的经济指标既可以是宏观指标,也可以是微观指标。由于技术创新将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程度是反映技术创新结果的适当的度量标准,因此,宏观经济学中反映技术进步的指标,如余值增长率是反映全社会技术创新程度的适当指标。
从微观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将导致产品性价比的不断提高,因此,能够反映某一产品技术创新状况的动态指标是其性价比不断提高的程度。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中对技术创新和进步的结果在市场中的动态表现一般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位移来表示,并用均衡点的变化来表示技术进步条件下价格的变化。但是这种价格变化没有表示出技术创新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即没有表示出技术创新速度。
反映微电子产品的摩尔定律揭示了过去40余年来微电子产品技术创新的动态规律,但是这种主要基于自然科学原理的一般规律并不具有普适性。用什么样指标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技术创新的动态水平状况,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4.对技术创新潜力状况的认识
人们认识到人均收入水平这一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从总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说明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技术创新潜力。然而人均收入只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技术潜力的大小,不能够作为评价某一个市场或某一产品的技术创新潜力的指标。
实物劳动生产率反映了生产某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高低,应当可以作为某一产品技术创新潜力的评价指标,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因为最终产品的生产一般都依赖于中间产品的投入,除非将中间产品的投入也转变为劳动投入,劳动生产率才能够精确地反映出某一产品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技术潜力的大小。
借助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也许我们可以知道某一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例如摩尔定律的前景,进而揭示技术创新的潜力,但其局限性是显然的,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可以这样加以预测,更重要的在于经济上的技术创新和进步体现在经济指标上而不是技术指标上,反映技术水平的经济指标并不是技术指标的直接反映。怎样找到一个适当的经济指标来评价技术创新的市场潜力状况,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