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结构转变的经济理论及其不足

一、关于经济结构转变的经济理论及其不足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研究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实现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变,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刘易斯认为传统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工业的发展将能够逐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工业发展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的速度。刘易斯也认识到随着剩余劳动力的流出将形成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拐点以及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出后可能产生的粮食短缺点两大障碍,但他并不认为这两大障碍最终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停止。

托达罗模型则认为预期收入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机,由此可以解释城市失业率高时为什么农村劳动力还向城市流动的现象,但托达罗模型没有涉及产出结构的转变。

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的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着持续的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结构转变的事实来看,除少数国家顺利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变而成为发达国家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经济结构转变缓慢,并且转变的路径有曲折现象,甚至有可能某些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结构陷于停止转变的困境。例如中国在1957年至1965年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由81.2%上升至81.6%,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即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其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存在障碍,例如,1987—1990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由60.0%上升至60.1%,1997—2002年由49.9%升为50.0%。这两个时期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基本停止。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决不是简单取决于资本的积累速度,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应当存在着持续性的障碍,这些障碍不仅仅导致了经济结构的转变缓慢,甚至导致经济结构停止转变。上述事实表明,有必要深入研究经济结构转变的决定因素和其中的逻辑。

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性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非农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一般都上升到90%左右的水平,这表明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存在内在联系。

从理论逻辑的角度也可以发现达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下限时,恩格尔系数一般都在0.3以下,这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一定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即生产农业产品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要明显小于恩格尔系数。作为城市居民食品的农产品都经过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升值,并且农产品的价值还需要包含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如果最终消耗的农产品价值是农业增加值的2倍,要使恩格尔系数小于0.3,那么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应该小于10%。这是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一定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10%以下的原因。

从逻辑上可以猜想发展中国家迟迟不能够完成城乡经济结构转变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在城乡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受经济结构指标本身和导致经济结构转变因素制约,使得经济结构的转变无法持续,例如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使得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无法持续下降。二是经济结构转变的两个方面,即产出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需要同时转变,如果同时转变能够进行,则会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果不能够同时发生转变,则有可能产生相互制约、相互阻碍的作用,使得经济结构的转变无法持续。

阻碍经济结构转变的这两种可能原因是目前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变模型所没有充分考虑到的,因此,本节拟以这两种可能原因来构建经济结构转变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