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程度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程度

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

1991—2014年,这一时期总劳动人数增长速度为0.72%,有效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为1.5%。有效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总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2003—2014年,中国的总劳动力人数从73 736万增加到77 253万,同期,因就业结构转变所带来的有效劳动力从41 985万上升到56 445万。这一时期总劳动人数增长速度为0.42%,有效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为2.7%。有效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总劳动力增长速度。

如果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0.7,1991—2014年有效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为1.5%,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05%。同一时期总劳动力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为0.5%,为1.05%的一半不到。

如果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0.7,2003—2014年有效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为2.7%,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75%。由于同一时期总劳动力增长速度仅仅为0.42%,这一总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为0.29%,这个速度距离1.75%有相当大的差距。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应该知道,1991—2014年,有效劳动力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总劳动力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两倍。2003—2014年,由于有效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有所提升,而同期总劳动力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使得有效劳动力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远远超过了总劳动力增长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劳动力结构转变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所带来的有效劳动力增长,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3—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10%,同一时期有效劳动力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为1.75%,由此,可以推断出有效劳动力增长在这一阶段的平均贡献份额为17.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意义

根据估算,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约为人均10 000美元,当年中国乡村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9.4%,当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1,当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5.1%。按照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创造出来的人均GDP水平。

假设农村居民所创造出来的人均GDP水平为y,那么城市居民所创造出来的人均收入水平为2.64y,则有:

y=5 015(美元),这个是农村居民目前所创造出来的人均GDP水平。

2.64y=13240(美元),这个是城市居民目前所创造出来的人均GDP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简单的推断:假设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完毕之后城乡人均GDP之比为1∶1,那么农村居民的人均GDP将提升到现在的2.64倍,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人均GDP水平将达到13 240美元。即便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能够使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达到13 240美元水平,这足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3.发达国家与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的状况

2017—2020年,本书作者指导研究生张琴同学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其研究中对发达国家和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进行了对比,高收入组国家的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基本上高于90%,如法国97.13%、英国98.89%、日本96.36%,一些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市场非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大约在90%。

表7 人均GDP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所对应的非农业劳动力比重

资料来源:张琴同学硕士论文《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由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归纳出这样的基本结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农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到10%左右的水平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密切的关系,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农业劳动力比重基本上都下降到了10%或以下。由此可见,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必须逐步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