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结构转变的决定因素及其理论模型
我们可以从转变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因素出发,分别构建出城乡经济结构转变的理论模型。
1.城乡产出结构转变的决定因素及其理论模型
我们可以用非农产业的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代表产出结构,简称非农产出比重。显然,产出结构转变的一般趋势是非农产出的比重不断提高。
令:Out=非农产出比重
P=非农产品价格水平/总价格水平
A=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总劳动生产率
L=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总劳动力数量
Out的变化可以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因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产出比重的变化,即d Out/d t=d P/d t×Out。由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P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有d P/d t<0,令p=|d P/d t|,就有这一部分的变化为d Out/d t=-p×Out。
另一部分是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所导致的产出比重的变化,设t时期农业部门的产出为Y 1,非农业部门的产出为Y 2,t+1期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速度为r 1,非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速度为r 2,全部部门的产出增长速度为r,则有经济增长速度所导致的产出比重的变化为:

因Y 2/(Y 1+Y 2)=Out=P×A×L
因此,Y 2×r 2/(Y 1×r 1+Y 2×r 2)-Y 2/(Y 1+Y 2)
=(r 2-r 1)×(1-Out)×P×A×L/r
=P×A×(r 2-r 1)/r×L×(1-Out)
令P×A×(r 2-r 1)/r=a,a表示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这时因产业增长速度不同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为a×L×(1-Out)。
根据上面的研究,我们得到决定产出结构Out变化的模型方程:
![]()
这一方程表明,促使非农产出结构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是非农产业相对于全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率,可能导致非农产业产出比重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因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的不同,农产品价格有更快速度的上涨趋势。
2.城乡就业结构转变的决定因素及其理论模型
反映城乡就业结构的指标为L,L=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总劳动力数量。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业结构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有经济因素,而且还有非经济因素。
从非经济因素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高会导致农业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超过非农业领域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这将构成就业结构转变的障碍。此外,还存在已经进入城市非农产业的就业劳动力因竞争能力下降而返回农村并在农业中就业的情况。因此,有d L/d t=-r×L,其中r是因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的不同或返回农业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程度。
从经济因素来分析,促进就业结构转变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大小。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动力,但这只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其二是资本积累状况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本节按照这一条件来建立就业结构的转变模型。
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率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随着非农产出比重Out的提高,全社会人均收入水平和储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潜在的资本积累率随着非农产出比重Out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当全社会的投资愿望保持相对不变时,可以假设全社会资本积累率为c×Out,其中c是投资愿望决定的资本积累系数。全社会的资本积累并非全部用于雇佣由农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一部分积累只会用于提高已雇佣的非农产业劳动力的人均占有资本的数量,因此,可以合理假设资本积累用于转移农业劳动力的部分为(1-L),这时用于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实际资本积累率应当为c×Out×(1-L)。
设每1%的实际用于雇佣转移劳动力的资本积累所能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为b,显然,b是资本积累转移农业劳动力的效率,则有L的上升速度d L/d t=b×c×Out×(1-L)。这一模型表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不仅仅取决于资本积累系数c与资本积累能够改变就业结构的效率b,而且应当与劳动力结构L、产出结构Out有密切的关系。
将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所导致的劳动力结构转变的模型合并,我们可以得到决定劳动力结构转变的模型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