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事实

二、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事实

根据WDI数据库最新的数据,至2017年,卢森堡、瑞士、挪威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跨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其GDP总量占全球的40%左右,人口约为全球人口的10%;中等收入国家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东欧等地区,包括巴西、墨西哥、中国等国家,其GDP总量超过全球的55%,人口超过全球人口的80%;而如今低收入国家包括乌干达、刚果、马里等国,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图1给出了欧、亚、拉丁美洲[1]三个地区的主要经济体在1960—2010年间相对于美国的人均GDP水平。由图1可知,部分亚洲国家在过去半个世纪展现出显著的追赶能力,人均GDP从美国人均GDP的30%上升至60%;欧洲国家同样也出现了相似的追赶行为,但可能由于初始起点较高,以至于上升幅度相对较小,且进入21世纪后略有回落;与此相对的是,即便存在足够的上升空间部分,拉美国家并没有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人均GDP一直位于美国人均GDP的20%左右。与亚洲国家相比,部分拉美国家本应该在模仿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方面更具有优势,且发展空间更大,但这种理论上的“后发优势”并没有在过去50年间得到体现,这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图1 亚、欧、拉美相对于美国的人均GDP

由于人均GDP(Y/N)可以分解为劳动生产率(Y/L)与劳动参与率(L/N)的乘积,这里的劳动参与率是指劳动人群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低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都可能造成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低下。然而,Cole(2005)发现:亚、欧、拉美以及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差距不大,无法解释如此大的人均GDP差异(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劳动参与率并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尽管亚洲国家与美国的劳动参与率水平几乎相差无几,但人均GDP却存在巨大的差异;另一方面,部分拉美国家的劳动参与率为美国的70%~80%,但这不足以解释拉美人均GDP只有美国20%的事实。

表1 亚、欧、拉美与美国的劳动参与率

数据来源:Cole(2005)。

因此,劳动生产率成为解释人均GDP差异的唯一因素。Cole(2005)发现:相对于美国,拉美国家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在过去50年间几乎没有发生变动;与此相对的是,在同样的时段,欧洲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翻了一倍,而部分亚洲的上升幅度更加明显(从不到20%上升至50%)。所以说,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往往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停止增长时,其经济就存在陷入衰退的危险。

选取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几个典型国家(韩国、巴西、墨西哥和马达加斯加)并画出它们1960—2010年人均GDP的走势图(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韩国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动力,从1960年的一个贫困国家成功发展为一个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巴西和墨西哥属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它们早在1960年就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迟迟未能成为高收入国家;马达加斯加则属于典型的贫困国家,其人均GDP始终未能超过1 000美元,且存在下降的趋势。

图2 各国历史人均GDP走势

比较不同发展状况的国家可以发现,高增长、高收入国家的研发投入(图3)以及对应的专利数量(表2)明显更高,且增长的幅度更大。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动力来源于对技术创新工作者以及技术本身进行持续的投资,有效率的投资带来产出水平的增长,这又会进一步扩大对技术创新资源以及研发的投资,并可能产生一个正反馈循环。能否形成正反馈关键在于其中的效率,特别是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的效率以及创新成果驱动经济发展的效率,由此可以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所处的状态。

表2 各国应用专利总数

图3 各国研发人数与R&D支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