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文化传统的优势

二、中国经济文化传统的优势

二战之后几个比较成功的经济体都是深受中华传统文明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和香港。这些国家和地区如同中国大陆一样具有以下文化传统,为经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勤劳,劳动参与率高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年人均GDP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首要条件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是勤劳的。勤劳的劳动者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劳动时间,而且会尽可能提高劳动的效率,使劳动生产率达到更高的水平。简单地说,只有在劳动积极性充分发挥高的基础上,劳动者的人均收入才可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劳动积极性可以用年均工作小时数来衡量。中国劳动者的年工作时间是2 000~2 200小时,这个数字相当于英美德法等国家20世纪20—50年代的水平。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劳动者劳动时间都比我们少,如巴西和阿根廷分别是1 841和1 903小时、日本1 620小时、美国1 610小时、荷兰最低为1 389小时。英国人平均工作仅1 677小时。虽然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年工作小时大大低于中国的水平,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发达国家在经济起步的工业化阶段人均年工作小时数还是很高的,这说明勤劳是致富的必要条件。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年工作小时数较低,是因为其劳动效率已经很高。

2.储蓄率高,有利于扩大技术创新投资资金的来源

现阶段中国的储蓄率可能达到了世界历史上最高的储蓄率水平。在2010年左右,中国国民总收入用于投资的部分接近50%,储蓄率水平大大超过发达国家20%左右的储蓄水平,也明显高于日本在高速经济增长时30%左右的储蓄率水平。

较高的储蓄率不仅提高了投资的规模、固定资产的增长率,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打下基础,而且较高的储蓄率可以为教育投资、新技术的研发投资提供资金来源。目前中国研发投资比重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而目前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以美元计算只有发达国家,如美国的20%左右。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的差距并没有导致我们的教育投资和研发投资的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关键就在于中国国民总收入中有较高的储蓄率。如果我们的教育投资和研发投资的效率可以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以更高的研发投资比例和教育投资比例来提升中国经济发展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比重,使得中国经济走向主要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道路,那我们就能够形成在不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下,都可以获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3.对教育的重视

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使社会和民众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而且会改进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从发达国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学毛入学率的数据来看,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

虽然中国目前大学毛入学率已经提高到50%以上,但普及性大学教育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人群比例不到20%,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教育水平,特别是大学教育普及程度距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数据也表明,尽管中国传统重视教育,但实际上目前中国的教育水平并不高,还有足够大的提升空间,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潜力之所在,这也表明中国人重视教育的意愿未来还有更大的实现空间。加之中国的储蓄率较高,教育的潜在投资能力较强。就目前状况来看,走出一条科教兴国道路,使中国高等教育基本普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使中国经济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达到更高的水平,以此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