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用补脾九法
(1)助运:饮食入胃,脾主运化,助胃消化食物和输布精微。如脾气虚弱,不能健运,可出现消化呆滞,纳减腹胀,肠鸣泄泻,脉濡弱,苔白腻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久则眩晕倦怠,面色萎黄。治疗时应先健脾助运,使纳运正常。常用方如异功散、参苓白术散等。
(2)建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中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温煦全身各脏腑的功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凡虚损性、虚劳性疾病、疑难杂病病机较复杂时,应时时刻刻健脾护胃,即建中气,使中气一振以发动全身各脏功能,即使其病情复杂,也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常用方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归芍理中汤等。
(3)益气养血:气血亏虚多见少食懒言,面色㿠白,头昏,心悸,气短等症状。治疗时必先补脾以补气生血,方能收效较易。常用方如归脾汤、资生丸。
(4)止血:脾统血,凡慢性漏血、皮下渗血等多由脾不统血,令血无力循经运行所致,补脾即能统血以止血。常用方如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固本止崩汤、固冲汤等。
(5)摄液:脾虚则津液统摄失调,出现多尿多汗多涎,使津液不能敷布百骸,引起糖尿、尿崩、植物性神经紊乱多汗等症。补脾则可升津摄液,调整体液平衡。常用方如玉屏风散、无比山药丸、缩泉丸。
(6)举陷:脾气主升。脾的功能健旺,可支持各脏功能正常。脾失健运则各脏功能衰退而致弛堕或脱垂,如胃下垂、久泻脱肛、肾下垂、眼皮下垂、子宫下垂等。中医辨证认为以上均属中气下陷,宜用补脾法升举中气,治疗时当用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枳壳。
(7)消肿:脾土健运,自能促进体内水液的运化和排泄,稳定体内水液的平衡。如果外湿伤脾,或病久伤脾,则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停滞,发为肿满。用健脾利湿之药,则肿满易消。常用方如五苓散、五皮饮,由湿热引起者用五苓散加茵陈、黄芩。
(8)化痰:各脏器慢性炎症分泌物,量少而稠者为痰,量多而稀者为饮。痰饮病均需求治于脾,因脾为生痰之源,故健脾可除痰。常用方如六君子汤、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苓桂术甘汤等。
(9)生肌:脾主肌肉,脾虚不能吸收营养则不长肌肉。内外溃疡久不愈合,亦由脾胃中气亏虚所致。补脾旺其中气,则肌肤易丰满,溃疡易愈合。常用方如内补黄芪汤、托里消毒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