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血药调理脾胃

3.用活血药调理脾胃

常用的活血药有三棱、莪术、丹参、川芎等。调理脾胃加用活血药原因主要有二:一者,补脾之药大多会使气机凝滞,妨碍脾胃运化,这类活血药既可开食进胃,行气消滞又善活(破)血,使补而不滞,通而不伤正;二者,在补药之中用之,有瘀者可徐消,无瘀者可以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而补药之力愈大。

三棱味苦、辛,性平,入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莪术性温,味辛、苦,功效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两药为常伍之药,是治疗瘀血疼痛、癥瘕积聚的要药。张锡纯认为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故以三棱、莪术相伍,便可达行气化瘀、祛腐生肌之功效。

因饮食不节、嗜好烟酒、情志不遂、久病体弱等所致的胃病,虽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但日久必脾胃气虚,升降功能失职,造成胃气阻滞,气结血瘀。故脾胃气虚是慢性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瘀血是其病理产物,并且二者相互影响。正如叶天士指出:“胃病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脾胃气虚之血瘀,可因气机失于正常升降致瘀;可因气血化源匮乏,气虚血少,无力推动血行致瘀;可因脾气失于统摄,离经之血滞于体内致瘀。瘀血阻滞反过来又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阻遏气血运行,使机体功能紊乱,加重脾胃气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胃病的病变基础是胃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变薄、粗糙不平或隆起结节,进而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减弱而致病。在慢性胃病治疗中,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确能改善病变黏膜血液循环,阻断各种导致瘀血病变的病理环节,从而改善病变局部的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使病变组织的神经体液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免疫功能和新陈代谢恢复正常,促进炎症吸收,溃疡愈合,萎缩及增生等病变恢复正常。作为活血化瘀之峻药,三棱、莪术少量应用可以开胃进食,中量可以行气消滞,大量可以破血消积。历代医书多有关于三棱、莪术治疗胃病的记述,如《医学启源》谓三棱“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日华子本草》谓三棱治“心腹痛”;《本草备要》中提到“莪术,消瘀通经,开胃化食”,“治心腹诸痛,冷气吐酸”;张锡纯认为二药“性皆温通……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痛”,“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并进一步指出:“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单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棱可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沉降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其饮片中的氯仿、乙酸乙酯、己丁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能抑制细胞增殖。莪术中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莪术酮、莪术烯、姜素等。姜素有抑制血小板聚积、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兴奋胃肠平滑肌,显著改善胃肠系膜的血液循环,促进溃疡愈合。三棱、莪术均含挥发油,具有健胃、镇痛、抗菌等作用,故适用于治疗胃痛。三棱、莪术配补气之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胃助运,可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胃肠积气,同时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吸收,调整胃肠功能,用于胃肠动力降低的病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我在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在辨证应用1~6号方的基础上,常加三棱、莪术破血消积,丹参、三七活血止血,可起到逆转肠化之作用。慢性胃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临床辨证中,瘀血症状有时表现不很明显。但从久病入络这一观念入手,有针对性地选用活血祛瘀药,便能瘀血去,新血生,气血流畅,从而有效地阻断瘀血所致的恶性循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