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1~6号方
(1)慢萎1号方(加味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0g,黄连3g,黄芩10g,干姜6g,党参15g,蒲公英15g,乌贼骨15g,白及18g,延胡索10g,鸡内金15g,甘草6g,大枣3枚。
【功效】辛开苦降,消痞散结,平调寒热。
【主治】胃脘痞满,但满不痛,泛酸,嘈杂,食凉加重,嗳气纳差,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方解】吴鞠通的三焦辨证治疗大法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处于上、下焦之间,是升降出入之枢纽,故中焦有病用药须不偏不倚。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指治疗中焦疾病,要注意祛邪气之盛而复正气之衰,使归于平;二是指治疗中焦疾病,要分消湿热,平调寒热,升清苦降,不可偏颇一边。故方中半夏辛温开泄,散结除痞;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化湿热;党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胃以顾其虚;乌贼骨、白及制酸生肌;延胡索散瘀止痛;鸡内金消食健脾;蒲公英味甘能补,味苦能泄,微寒能清,黄连苦寒解毒疗疮,可厚肠胃,现代研究蒲公英、黄连均有杀伤幽门螺杆菌作用,且苦寒败胃之弊少,清胃解毒疗疮优;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结除痞,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偏实热者最宜。
【验案举例】
段某,女,64岁,2019年1月10日初诊。
患者胃脘疼痛间作8年余,曾在2018年10月在市人民医院做胃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生,Hp(+)。给予西药四联药物治疗2个疗程,胃脘疼痛无改善,故放弃西药“四联”治疗。为求中医诊治故来诊。现症:胃隐痛,泛酸,胃灼热,食凉加重,嗳气纳差,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口干口苦,舌质淡,苔腻微黄,脉弦。诊断:胃痛。辨证:寒热错杂证。治法: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处方:慢萎1号方。5剂,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服。
2019年1月15日二诊:患者胃痛明显好转,泛酸、胃灼热明显减轻,近日生气后胃脘痞满,纳差,乏力。效不更方,嘱上方加疏肝理气之柴胡10g、郁金10g。10剂。
2019年1月29日三诊:患者药后胃痛、痞满消失,偶泛酸、胃灼热,舌淡苔白。嘱继服上方10剂以巩固治疗。半年后随访,未出现明显的不适。
(2)慢萎2号方(加味柴平汤)
【组成】柴胡10g,白芍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5g,苍术10g,陈皮10g,川朴10g,佛手10g,乌贼骨15g,白及18g,延胡索12g,甘草6g,生姜3片。
【功效】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少阳不和,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胃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反酸时作,舌质淡或略红,苔白腻,脉弦细。
【方解】柴平汤首见于《景岳全书》,以《伤寒论》小柴胡汤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合方而成。本方古人多用于治疗湿疟、食疟等病,现已普遍用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证。我常常用柴平汤治疗肝胃不和的“痞满”症,或“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消化性疾病。方中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而不致劫其肝阴,使肝气得疏,脾胃得运;陈皮、枳壳、川厚朴理中焦之气滞,恢复脾升胃降之职;半夏、苍术祛湿醒脾;佛手疏肝和胃,利湿化疾;乌贼骨、白及、延胡索制酸生肌,散瘀止痛;党参益气养阴固本;黄芩制约诸药温燥之性;甘草和中解毒,调和诸药;生姜解半夏之毒,和中止呕。此方对“萎缩性胃炎”“痞满”者疗效显著。
【验案举例】
贺某,男,53岁,2015年12月1日初诊。
主因胃脘隐痛间作5余年,伴脘腹憋胀,泛酸,胃灼热,善太息,情绪不稳,病情定时加重,偶泛酸、胃灼热,大便干结不调,舌苔白腻,脉弦。曾在2014年1月在某医院做胃镜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等治疗,效不显。为求中医治疗故来我处就诊。诊断:胃痛。辨证: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行气止痛。处方:2号方加川楝子9g,香附10g。
2015年12月7日二诊:患者药后胃脘疼痛较前减轻,憋胀、泛酸、胃灼热明显缓解,大便恢复正常。效不更方,嘱继服上方10剂以兹巩固治疗。如此调养,每月15剂,连续3个月,患者状态良好,未见不适。
(3)慢萎3号方(加味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15g,桂枝6g,白芍12g,山药15g,三七2g,白及18g,延胡索12g,生姜3片,大枣5枚,鸡内金15g,炙甘草6g。
【功效】温养脾胃,缓急止痛。
【主治】虚寒性胃痛,用于久病气虚里寒,面黄体瘦,腹中拘急隐痛,饥饿明显,喜温喜按,大便溏稀不成形等,舌质淡,苔白,脉虚。
【方解】黄芪建中汤是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证并治》的“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现代临床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脾胃虚寒者,方中黄芪甘温补气、托疮生肌为君药;因久病多虚多瘀,配辛温之桂枝以温中散寒;又用酸寒之白芍和营敛阴;取山药补脾胃之气,养脾胃之阴,平补直入中焦,又可补肺滋肾;再加三七、白及、延胡索散瘀养血生肌;鸡内金消食健脾;生姜、大枣、炙甘草和而建立中气,炙甘草配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诸药合用,能益脾胃,调阴阳,充气血,诸症自愈,此方对萎缩性胃炎属“虚寒性胃痛”最佳。
【验案举例】
患者王某,男,62岁,2019年2月2日初诊。
主因胃脘隐痛间作5年余,加重1周来诊。2018年12月在当地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Hp(-)。给予埃索美拉唑、丽珠得乐等药物治疗,效差,7天前疼痛加重,为求中医调养,故来我院治疗。现症:胃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疼痛加重,饭后胃脘疼痛减轻,伴有泛酸,胃灼热,大便偏稀,舌质淡,苔白,脉弱。诊断:胃痛。辨证: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缓解止痛。处方:用加味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30余剂,胃脘疼痛基本消失,大便成形。
(4)慢萎4号方(加味启膈散)
【组成】沙参15g,丹参12g,茯苓10g,川贝母6g,郁金10g,砂仁6g,生地黄10g,麦冬10g,玉竹6g,三七3g,白及15g,荷蒂3个,炒谷芽15g。
【功效】润燥养阴,解郁化痰。
【主治】咽食噎膈不顺,或食入反出,或胃脘胀痛,伴呃逆,嘈杂,口干,形体消瘦,大便略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方解】《内经》云:“三阳结为之膈。”结,结热也,热盛则干。“启膈散”出自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噎膈”证的病因病机,不出“胃脘干燥”四字。“萎缩性胃炎”属阴虚精亏,痰气交阻,无论有无噎膈,吞咽困难均可用此方化裁治疗。方中沙参清胃润燥而不腻,麦冬、生地黄、玉竹益胃生津;丹参补血化瘀,配三七、白及而生肌;川贝母解郁化痰而不燥,配郁金开郁散结;茯苓补脾和中;砂仁化湿行气;荷蒂和胃气、升脾阳;炒谷芽健脾消谷、通肠气。诸药合用为养阴润燥、解郁化痰之良方,故此方为萎缩性胃炎属阴虚精亏、痰气交阻证之效方。
【验案举例】
杨某,男,68岁,尧都区人,2018年6月2日初诊。
胃脘胀满伴吞咽不利3年,加重1月。
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满,吞咽不利,偶饮食不慎则反酸、胃灼热,患者精神差,形体廋弱,纳差,二便常,舌质红,舌体瘦,苔白,脉弦细。诊断:痞满。辨证:阴虚燥热,痰气互阻。治法:滋阴润燥,解郁化痰兼健脾和胃。处方:加味启膈散加蒲公英20g,鸡内金15g,焦神曲1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8年6月7日二诊:患者药后自觉咽中顺畅,胃脘胀满减轻,精神好转,面部有光泽,舌脉同前。继用6月2日方去清热解毒之蒲公英加石斛10g,麦冬10g以加强养阴润燥之功,加灵芝6g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8年6月18日三诊:患者药后自觉吞咽不适感较前明显减轻,胃胀消失,精神进一步好转,纳香,舌淡苔白,微腻,脉弦。患者用此方加减间断治疗3月,咽部吞咽顺利,饮食及二便正常,精神佳。随访至今,整体状况良好,无不适。
(5)慢萎5号方(三姜汤)
【组成】高良姜10g,干姜9g,生姜3片,三棱10g,莪术10g,制附子6g,炙甘草6g,大枣3~5枚。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消痞,散瘀止痛。
【主治】恶心呕吐时作,胃口常痛,伴胀满,喜热食,得温则痛减,大便偏稀或正常,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或微腻,脉沉细迟等。
【方解】三姜汤是我恩师崔硕老师的家传方,主要治疗里虚寒证、气血瘀滞引起的胃气上逆、呕吐、胃口痛。方中高良姜、干姜、生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三棱、莪术消坚开瘀、除痞止痛。张锡纯擅长使用三棱和莪术,他认为,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又能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痛,一切血凝气滞之证,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配制附子以温里散寒,且温肾阳而止痛,炙甘草、大枣和中健脾。此方屡用屡效,我常常加减用于脾胃虚寒所引发的呕吐等症,疗效显著。
【加减】食积者,去制附子,加鸡内金、焦三仙、炒莱菔子、连翘;痰湿阻滞者加半夏、茯苓、陈皮;若拒格饮食,点滴不入者,用姜水炒黄连以开之;大便闭结者,须加桃仁、当归等血药以润之,若润之不去,再提壶揭盖,用桔梗、杏仁加蜂蜜导而通之,“盖下窍开,上窍即入也”;呃逆者加代赭石、旋覆花;乏力懒言、大便稀溏者加太子参、黄芪、山药、炒白术、茯苓等;两胁窜痛者,加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等。
【验案举例】
陶某,男,45岁,2018年8月21日初诊。
胃脘部冷痛时作2年,伴恶心、呃逆,腹部胀满,受凉或食冷饮后易发,常常喜温喜按,大便偏稀,四肢发凉,口唇紫暗,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缓。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次在三甲医院检查治疗,效不显。为求中医调理,故来我处就诊。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属脾胃虚寒,寒凝气滞,胃气上逆。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消痞,散寒止痛。方用自拟“三姜汤”加沉香3g、山药15g、砂仁6g、丹参30g。5剂服后胃脘冷痛明显好转,恶心、呃逆、腹胀均有所缓解,继服5剂,大便成形,随后守方加减月余后,口唇紫暗变淡,四肢变温,上症基本未再发作。
(6)慢萎6号(加减益胃汤)
【组成】麦冬15g,生地黄15g,沙参10g,白芍15g,玉竹5g,石斛10g,甘草6g。
【功效】滋养胃阴。
【主治】热病伤阴,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常见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胃脘部灼热隐痛,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方解】胃病日久,虚火内生,灼伤胃阴,或素体阴虚火旺,胃阴不足或温病易从热化伤津,热结腑实,应用泻下剂后,热结虽解,但胃阴损伤已甚,故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胃脘部灼痛隐隐,热伤津液则便秘;脾主四肢肌肉,与胃相为表里,久病脾胃失养,则形消肌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热邪伤津之证,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能食。方中重用麦冬、生地黄为君,味甘性寒,擅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沙参、玉竹、石斛为臣药,养阴生津,加强麦冬、生地黄益胃养阴之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又能缓急止痛,方为佐使药。
【加减】汗多、气短者,加党参、五味子;食后胃脘胀满明显者,加陈皮、焦神曲、鸡内金;便秘明显如羊屎者,加玄参、桔梗;心烦少寐、夜梦多者,加栀子、淡豆豉、柏子仁、炒枣仁;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五灵脂。
【验案举例】
患者王某,女,56岁,2019年3月10日初诊。
主因胃脘不适,似饥而不欲食10余年,伴泛酸,胃灼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乏力,气短,大便偏干,脉细涩,舌质红,镜面舌,少苔。2018年2月在市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Hp(+),给予西药四联杀菌治疗,因药后加重了胃脘疼痛不适,故终止治疗。为求中医辨证治疗,故来我处就诊。辨证为胃阴虚证。治当滋阴养胃,清热除烦。处以加减益胃汤加党参15g、五味子8g、栀子10g、淡豆豉10g、乌贼骨2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9年3月16日二诊:患者药后胃脘不适减轻,泛酸、胃灼热消失,仍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乏力,气短明显减轻,脉细涩,舌质红,镜面舌,少苔。效不更方,嘱继服此方去乌贼骨,10余剂。
2019年3月26日三诊:患者药后镜面舌变为舌质略红、苔薄白,胃脘不适明显减轻,纳食香,五心烦热等明显缓解。嘱每月继服此方调理20余剂,3月后,患者精神状态佳,纳香,无其他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