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散瘀化浊汤治疗中风后遗症

9.益气散瘀化浊汤治疗中风后遗症

【组成】黄芪30~120g,葛根15~30g,生山楂15g,丹参30g,水蛭3g,绞股蓝15g,远志10g,石菖蒲10g,茯苓15g,泽泻20g,甘草6g。

【功效】补气散瘀,化浊开窍。

【主治】中风后遗症、语謇、心悸、胸痹心痛、失眠、眩晕等。现代医学“三高”症、脑血管后遗症、颈椎病、冠心病等均可参考本方加减。

【方解】黄芪补胸中大气,为君;葛根、生山楂、丹参为臣,活血化痰通络;水蛭为佐,加强逐瘀通络之功,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伤气分(现代药理研究有扩张毛细血管,缓解小动脉痉挛,阻碍血液凝固之作用);绞股蓝健脾清热化痰,使诸药补而不燥(现代药理研究有降血脂、调血压、防治血栓、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调血糖、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化痰开窍;茯苓合泽泻健脾利湿,降浊安神;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头晕,苔白腻加天麻、半夏、川芎、白术、陈皮;痰多加半夏、陈皮、竹茹;中风后遗症,黄芪加重量,加川芎、地龙、赤芍、当归、桃仁、红花等;上肢不适加桑枝、郁金、桂枝、忍冬藤;下肢不适加牛膝、鸡血藤;口眼歪斜加蜈蚣、全蝎、白僵蚕、防风;血压高加罗布麻。

【验案举例】

案例1:

张某,男,65岁,退休干部。2017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两月前在晨练中突然跌倒,不能言语,口眼歪斜,不能站立,经当地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正规治疗一个月后能行走,但无力。正常生活可自理,现左眼闭合不利,口角歪向右侧,吐字明显不清。理疗、针灸、康复等治疗后效果均较差。血压正常,舌暗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弦细。给予益气散瘀化浊汤加白附子6g,天麻10g,全蝎3g,白僵蚕10g,防风10g,酒大黄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7年9月21日二诊:患者服药平和,大便通畅,日2次,软便。舌苔变薄,脉同前。继服上药5剂。

2017年9月26日三诊:患者自诉左眼闭合较前有力,口角偶流涎,吐字较前好转。舌脉同前,上方去酒大黄,加鸡内金15g、益智仁10g、生黄芪60g,10剂。

2017年10月9日四诊:患者口角歪斜已不明显,吐字基本清楚,流涎较少,但行走无力,舌暗变浅,苔薄白微腻,脉略弦。效不更方,继服上方,黄芪重用90g,再服10剂,嘱多饮水,以防生黄芪温燥。1月后诸症悉除,未留下明显后遗症。

案例2:

樊某,女,76岁,2016年7月15日来诊。

发作性眩晕20年余,曾在当地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后循环缺血”“脑梗死”“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斑块形成”“脑动脉硬化伴发管腔狭窄”“颈椎病”“局部椎管狭窄”。给予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治疗后,效果欠佳,仍眩晕,经人介绍来诊。刻下:患者发作性头晕,常因劳累、情绪波动、体位改变而加重,长期失眠,饮食一般,大便秘结,小便如常,舌苔白腻,有瘀斑,脉弦。诊断:眩晕。辨证:气虚血亏、痰瘀阻窍证。治法:益气活血,逐瘀化痰,理气通窍。处方:益气散瘀化浊汤加桃仁10g,红花8g,当归10g,生地黄10g,白芍10g,川芎10g,天麻10g,地龙10g,炒枣仁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6年7月19日二诊:患者仍头晕、失眠较前减轻,大便通畅,小便不利,舌暗,脉弦。效不更方,继上方去制大黄,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6年7月29日三诊:患者药后头晕明显减轻,失眠明显好转,大小便恢复正常,继服益气散瘀化浊汤10剂巩固疗效。1月后随访,未再发生严重的头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