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宫1、2号方
(1)固宫1号方——逐瘀清宫汤
【组成】当归30g,益母草30g,三棱10g,莪术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
【功效】养血固冲,逐瘀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全流产、子宫肌瘤等引起的崩漏或月经过多或淋漓不止,伴小腹痛,血色暗,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涩。
【方解】崩漏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脉,故经脉从胞宫非时妄行,正如王冰所说的“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方中重用当归、益母草养血调经,逐瘀通脉;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配桃仁、红花以加强活血逐瘀之力;最后佐以下滞之品枳壳行气。正如傅山言:“故逐瘀如扫,而止血如神。”本方为通因通用方,“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妇科血证的治疗中,活血化瘀占据重要地位,一则血证可由瘀血引起,二则出血容易留瘀,且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故因血瘀而致者宜活血而止血,求其“经脉以通,血气以从”达瘀血化而止血的目的,且止血而不留瘀。此方妙在活血之中并无止血药,而止血如神,往往1剂轻,痛止血少,3剂血全止,最多不超过5剂,如无效或量少无血块,换用固宫2号方。不可久服,以免伤正。
【加减】3剂后血不止可加乌贼骨15g,茜草18g,荆芥炭10g,蒲黄炭10g,竹茹12g;血热者可加生地黄30g,丹皮10g,白芍12g,黄柏10g,地骨皮10g;血亏者可加阿胶6~10g,三七3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2g,五灵脂10g,蒲黄炭10g。
(2)固宫2号方——益气固宫汤
【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12g,白芍12g,山萸肉10g,煅牡蛎20g,茜草18g,乌贼骨15g,生地黄30g,升麻6g,陈皮10g,炙甘草6g。
【功效】补脾益肾、固冲摄血。
【主治】妇人崩漏属于脾肾两亏,固摄失权;或崩漏血已止,善后调理固本。症见经量骤多,或淋漓不尽,血淡暗,伴有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者,皆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方解】本方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治疗妇人血崩的固冲汤化裁而来。冲为血海,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虚则调节十二经气血功能失常,胞脉失约,则出现崩漏、带下等。其组方特点为补气之外,多收敛止血之品。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之功最优,配党参、白术加强补脾作用;山萸肉、生地黄益肾补血;当归佐黄芪升气而养血;白芍柔肝解郁,配山萸肉、煅牡蛎收敛固涩止崩;海螵蛸、茜草收敛止血又有化瘀之力,使血止而不留瘀;巧用升麻、黄芪补气升提;陈皮配归、芍理气调经,且可防滋补药碍脾;甘草和中。此方加减运用于“崩漏之脾肾两亏”的治疗,疗效甚佳。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山药;血虚明显者,加阿胶;畏寒者,加炮姜、肉桂、制附子;出血量多者,加竹茹、蒲黄炭、荆芥炭、三七粉等;血热者,加黄芩炭、黄柏炭;肝郁者,加香附;崩漏者,先服逐瘀清宫汤后血止,仍感疲惫乏力,腰膝酸软,面黄肌瘦者,可去煅牡蛎、乌贼骨、茜草,加五味子、黄精、阿胶、三七粉等,继续固本调理。
【验案举例】
案例1
马某,女,46岁,临汾市人。2017年9月7日初诊。
主因月经淋漓不尽2月余,加重伴腰困1周来诊。舌暗有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妇科B超: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崩漏。辨证:血瘀肾亏证。治法:破血逐瘀,清宫止血,兼补肾固精。处方:当归30g,益母草30g,三棱10g,莪术10g,桃仁10g,红花10g,乌贼骨20g,茜草10g,阿胶10g,三七粉3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7年9月11日二诊:药后月经已净,腰困、舌上瘀斑瘀点消失。苔不腻,脉细。辨证:冲任亏虚证。治法:调补冲任。处方:黄芪20g,山药15g,白术15g,生地黄20g,山萸肉10g,白芍20g,生龙牡各20g,五味子6g,乌贼骨20g,茜草10g,甘草6g,升麻6g,桔梗10g。5剂,药后回访,月经已恢复正常。
案例2
张某,女,47岁,2017年9月4日初诊。
主因月经淋漓不断1月余,加重伴腰困、胃灼热1周来诊。舌淡,体胖,苔白厚腻,脉滑数。妇科B超: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崩漏。辨证:痰瘀互阻。治法:化痰活血,祛瘀生新。处方:当归30g,益母草30g,三棱10g,莪术10g,桃仁10g,红花10g,乌贼骨20g,茜草10g,半夏10g,陈皮10g,砂仁10g,苍术10g,川朴15g,枳壳10g,桑寄生10g。3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7年9月8日二诊:患者月经基本干净,伴腰酸,恶心,无泛酸,舌质暗,苔白腻,脉弦。辨证:脾肾两虚,冲任不固。治法:健脾补肾,固冲止血。处方:固冲汤加减。组成:生黄芪20g,白术18g,山萸肉10g,生龙牡各20g,五味子10g,乌贼骨20g,茜草10g,生地黄15g,生白芍10g,山药18g,炙甘草9g,陈皮10g。5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7年9月14日三诊:患者服用上方第3剂时,月经已经干净。现脘腹憋胀不适,伴嗳气,恶心,纳差,二便常,舌苔白腻,脉弦。辨证:肝郁脾虚证。处方:逍遥散合平胃散加减。组成:柴胡10g,当归10g,茯苓12g,白术12g,薄荷10g,川朴18g,陈皮10g,苍术10g,乌贼骨20g,白及10g,延胡索10g,蒲公英20g,鸡内金15g,甘草6g,焦建曲15g,生姜10g,大枣3枚。6剂,水煎服,早晚分服。两月后随访,月经已恢复正常。
案例3
王某,女,43岁,吉县人。2017年8月21日初诊。
月经提前20天余。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提前20天,量少,色红,无腹痛,舌质红,舌上有瘀斑瘀点,舌苔白腻。诊断:月经先期。辨证:瘀阻胞宫。治法:活血破瘀。处方:当归30g,益母草20g,桃仁10g,红花10g,三棱10g,莪术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7年8月25日二诊:服药1剂后血止,伴乏力、腰困,舌红,苔白,脉沉细。辨证为脾肾两虚,冲任不固。给予固宫2号方加减。处方:黄芪20g,山药15g,生地黄20g,白芍10g,山萸肉10g,乌贼骨20g,茜草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5g,丹皮12g,当归15g,生牡蛎20g,甘草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如此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月经经期及经量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