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连花汤

1.板连花汤

【组成】板蓝根15g,连翘12g,金银花10g,桔梗10g,荆芥6g,甘草9g。

【功效】清热解毒,透表祛邪。

【主治】温热病邪侵袭机体。临床表现为全身酸痛,鼻流黄涕或浊涕,咽痛,腮肿,咳嗽,气喘,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数者。感冒、流感、流型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急性鼻炎、急性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属于温热证者均可用本方加减。

【方解】我区气候温燥,温热病邪常常乘人体之虚,袭而为病,可表现为以上病症。方中板蓝根为君药,清热解毒;连翘、金银花合为臣药,清热解毒,透表祛邪;桔梗为佐药,辛散苦泄,质轻升浮,善于升提肺气,解毒,祛痰利咽;荆芥为佐使药,辛、平,火郁发之,散风热,清头目,启门驱贼;甘草为使药,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调和诸药。

【加减】喷嚏、流清涕加防风、柴胡;流黄涕加鹅不食草、薄荷、白芷;咳嗽加桑叶、黄芩、杏仁、百部;喘者加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纳差、恶心加竹茹、半夏、生姜、陈皮、大枣;头痛加菊花、川芎、白芷、延胡索、蔓荆子;发热加柴胡、生石膏、黄芩、蝉蜕;腮肿者加柴胡、青黛、蝉蜕、玄参;颌下淋巴结肿者加玄参、猫爪草、生牡蛎、浙贝母;咽痛咽肿者加牛蒡子、山豆根、马勃;大便干结加大黄;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纳差欲呕加柴胡、黄芩、干姜、党参;肺阴虚者加沙参、麦冬、贝母、瓜蒌;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干姜、白芥子。

【注意事项】血压高者去麻黄(现代研究证明,麻黄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此方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

【验案举例】

案例1

刘某,女,6岁,2017年6月10日初诊。

主因“发热,咽痛3天”来诊。体温38.3℃,咽部扁桃体化脓如黄豆大,有滤泡增生,血常规白细胞为13.8×109/L,大便3日未行,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诊断:喉痹。辨证:风热犯卫证。治法:清热解毒,透表祛邪。处方:板蓝根15g,连翘12g,金银花10g,桔梗6g,牛蒡子10g,甘草6g,防风6g,生石膏60g,蝉蜕6g,白僵蚕6g,生大黄2g(后下)。

服用此方1剂,大便得通,体温下降至37.5℃;3剂后咽痛消失,嘱去生石膏、生大黄;再服药3剂扁桃体脓块消失,未服用任何西药,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为9.6×109/L;再服3剂小柴胡汤巩固疗效,至今回访未复发。

案例2

患儿,张某,男,7岁,2019年10月24日初诊。

全身皮肤散在红色斑丘疹、水疱伴发热1天。

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流涕及咽痛,最高体温39℃,家长自行给予口服“感冒药物”(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治疗,效果欠佳,于昨日夜间患儿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斑丘疹,遂逐渐发展为疱疹,伴剧烈瘙痒,为求进一步诊治,故入我科。目前患儿头面部、躯干、四肢可见散在的红色斑丘疹、水疱,伴剧烈瘙痒,部分已抓破,咽痛明显,纳差,眠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数。诊断:水痘。辨证:热毒犯卫证。治法:疏风清热,解表透疹,佐以健脾除湿。处方:板连花汤加减。金银花10g,连翘10g,板蓝根15g,桔梗10g,牛蒡子10g,紫花地丁10g,青黛10g,葛根10g,升麻6g,生石膏60g,防风10g,荆芥10g,白鲜皮10g,鸡内金10g,焦建曲10g,生姜6g,大枣6g,甘草6g。颗粒剂2剂,水冲400mL,分2日温服。

2019年10月29日二诊:患儿服药两天后,体温趋于正常,目前大部分水疱开始结痂,瘙痒明显减轻,咽部略充血,伴轻微咳嗽,纳可,眠佳,舌质红,苔黄白相兼,微腻,脉滑。继服用上方加减,3剂,患儿水泡全部消失,后电话随访家长诉患儿病情痊愈,已上学,并改变了以往便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