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及肾结石案

二十、高血压及肾结石案

刘某,男,38岁,2019年9月28日初诊。

主诉:头晕间作伴腰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间断发作,自测血压150/114mmHg,未引起重视。后头晕加重,遂到当地医院体检,诊断为高血压病2级、左肾结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证、高尿酸血证。患者未服用任何药物,为求中医诊治,故来诊。现症:患者形体略胖,头晕、腰部憋痛、刺痛,面红,舌苔黄腻,脉弦。血压150/110mmHg,同型半胱氨酸35μmol/L,尿酸563μmol/L,左肾结石1.0cm。

中医诊断:眩晕;石淋。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高尿酸血症;左肾结石。

辨证:湿热蕴结,浊瘀互阻。

治法:先分消湿热、化瘀消石,后滋补肝肾、健脾降浊。

处方:三仁汤加减。杏仁10g,白蔻仁10g,薏苡仁30g,厚朴15g,半夏10g,通草6g,滑石15g,竹叶10g,车前子15g,绞股蓝10g,罗布麻10g,丹参20g,溪黄草15g,金钱草15g,海金沙6g,鸡内金15g,葛根15g,山楂10g,蒲公英20g,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9年10月3日二诊:患者药后头晕减轻,小便量较前增多,未出现明显的腰痛,大便黏滞不畅,舌苔黄燥,脉弦。血压136/96mmHg,效不更方,嘱上方加生大黄6g以泻浊气。10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大便通畅后去掉大黄。

2019年10月14日三诊:患者头晕明显减轻,血压136/94mmHg,大便仍黏,舌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微腻,脉略弦。给予三仁汤加土茯苓20g,泽泻各10g,丹参20g,金钱草15g,海金沙6g,鸡内金15g,瞿麦10g,车前子10g(包煎),决明子10g,浙贝母10g,穿山甲6g,绞股蓝10g。10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

2019年10月24日四诊:今日复查B超示:左肾结石0.2cm,大部肾结石已经移行于输尿管下端,并进行了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未见明显的不适,舌质红,苔白,微腻,脉弦。血压134/90mmHg。处方:溪黄草15g,金钱草15g,海金沙6g,杏仁10g,白蔻仁10g,薏苡仁30g,厚朴15g,砂仁6g,半夏10g,通草6g,滑石15g,竹叶10g,绞股蓝10g,公英20g,甘草6g。7剂,每日1剂,用法同上。

2019年10月22日四诊:血压136/86mmHg。腰酸困不适。化验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尿酸恢复到正常范围,同型半胱氨酸为28μmol/L,舌质红,舌苔由黄腻变白,脉弦细。给予滋补肝肾、健脾降浊之法,以防止湿热来复。处方:生地黄20g,白芍10g,菟丝子15g,山药15g,菊花10g,珍珠母20g,钩藤12g,金钱草12g,鸡内金20g,丹参20g。15剂,每日1剂,用法同上。

按语:患者,青年男性,形体略胖,平素饮食不节,缺乏运动,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久之蕴久化热生瘀伤阴,湿热互结炼液成石,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则发头晕,因此治疗时应先分消湿热、化瘀消石,后滋水涵木、平肝息风佐以健脾以固其本。方先用三仁汤合五金汤加减分消湿热。三仁汤具有宣上、畅中、利下之功效,是分消湿热之良方。溪黄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皆是治疗结石的要药。溪黄草味苦,性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利湿、凉血散瘀;金钱草甘酸凉,入肝胆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海金沙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化结石。诸药合用,湿热渐消,瘀阻徐去。湿热中阻,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可发生眩晕,湿热久稽伤阴,阴虚阳亢风动亦可出现眩晕,因此治疗时应滋补肝肾、健脾降浊以固其根本。